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肇庆高新区管委会,肇庆新区管委会,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肇庆)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业经市十三届人大八次会议审议批准,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对部分内容及数据进行了更新,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5日
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2月4日市十三届人大八次会议审议批准)
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
目 录
第一章 “十三五”时期重大成就和“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第三章 全方位参与“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努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争先进位
第一节 全力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
第二节 积极参与广州都市圈建设
第三节 促进规则衔接
第四节 推动重大平台建设
第五节 加快建设粤港澳特色合作平台
第六节 高标准建设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
第四章 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优先”,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制造新城
第一节 培育壮大“4+4”制造业集群
第二节 建设“2+4+N”产业高水平发展平台
第三节 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第四节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第五节 有效推进产业招商落地
第五章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夯实现代产业体系基础
第一节 提升创新创业主体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节 加快建设科技产业创新平台
第三节 完善支持创新创业的机制
第六章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一带一廊一区”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推动“一带”“一廊”“一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第二节 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第三节 强化中心城区核心引擎功能
第四节 加快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
第五节 推动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发展
第七章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强化枢纽支撑作用
第一节 巩固提升大湾区连接大西南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第二节 积极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第三节 加强能源网络体系建设
第四节 加快水利网络体系建设
第五节 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八章 全力推进旅游振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第一节 加快发展康养体育产业
第二节 培育发展休闲度假产业
第三节 全力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目的地
第四节 建设多彩“粤桂画廊”
第九章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第一节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二节 大力建设以南药为主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基地
第三节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第四节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第五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十章 稳步扩大内外需,建设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节点城市
第一节 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效能
第二节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第三节 全面促进消费提档升级
第四节 扩大开放和区域合作
第五节 提高外资外贸水平
第十一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第一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第二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第三节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第四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二章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肇庆
第一节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第二节 推进新型生态环境治理
第三节 创新生态文明制度
第四节 加强自然生态修复与建设
第十三章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三节 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事业
第四节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
第十四章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市
第一节 深化教育重点领域改革
第二节 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第三节 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四节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
第十五章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康肇庆
第一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第二节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与振兴发展
第三节 提高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第四节 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第十六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第一节 强化人力资源有效供给
第二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节 大力推进现代养老服务
第十七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肇庆法治肇庆
第一节 加强法治肇庆建设
第二节 创新基层治理
第三节 保障经济安全
第四节 健全城市公共安全体系
第十八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推动规划落实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节 加强规划衔接
第三节 强化统筹落实“方法论”
第四节 强化考核激励
第五节 重视评估监督
第六节 强化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支撑
附件1 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附件2 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表(实施类)
附件3 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表(谋划类)
附件4 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目录清单
附件5 名词解释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广东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第一个五年,是肇庆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五年。科学规划“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我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产业强市不动摇,高质量构建“一带一廊一区”区域经济布局,充分发挥我市面向大西南门户作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制造新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和乡村振兴示范区,将肇庆建设成为彰显中国特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尽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5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200亿元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本规划纲要根据国家、广东省对“十四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中共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的《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编制,重点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要求,谋划重大战略,部署重大任务,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十三五”时期重大成就和“十四五” 时期发展环境
“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解放思想、东融西联、产业强市、实干兴肇,加快绿色崛起、争当湾区新秀,推动“十三五”规划《纲要》顺利实施,完成情况良好。“十四五”时期,我市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挑战,以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等多重机遇,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大局大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争先进位,以高质量发展的显着成效在广东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展现肇庆新担当新作为。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
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保持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平均(简称“年均”)增长5.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年均增长9%、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7-2020年四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6%、8.6%。城镇新增就业五年累计21.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为2.39%。我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星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
“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有力推进。大湾区一小时、广佛肇半小时、市域一小时“三大交通圈”基本成型。肇庆东至香港西九龙高铁直通车、怀集至深圳动车开通运营;肇庆东站、珠三角枢纽机场站“双枢纽”和珠肇高铁列入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广佛肇城际轨道正式开通;新增高速公路里程405公里,广佛肇高速一期(肇庆大旺至封开江口段)、汕昆高速、汕湛高速、怀阳高速(肇庆段)建成通车,广佛肇高速二期(肇庆段)如期建成;肇明高速动工建设;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完成西江界首至肇庆段3000吨级航道扩能升级。建成“西气东输”等天然气长输高压管网约200公里、城市燃气管网300多公里等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实施。西江高新区、金利高新区创建成为省级高新区。成功设立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肇庆分中心,省实验室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现“零”的突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693家。累计引育西江创新创业团队25个,领军人才14名。
产业、旅游、乡村“三大振兴”成效突出。产业振兴加快推进。“4+4”产业体系加速构建,“2+4+N”产业平台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四大主导产业合计实现产值1346.99亿元,建筑材料等四大特色产业合计实现产值859.41亿元。小鹏汽车创造出造车新势力单车型最快万辆下线记录。创新“土地+产业基金”招商模式,累计完成整理提升产业用地6422.79亩,累计设立17支规模合计54.06亿元的产业基金。中国(肇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功获批。高要区被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五金制品)。旅游振兴全力推进。端州区、鼎湖区、德庆县、封开县获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贺江碧道画廊正式启用,肇庆万达度假区等重大文旅项目加快建设。鼎湖区获评世界长寿之乡。高要区社播村、德庆县金林村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成功创建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四会、广宁、德庆农业科技园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鼎湖区新型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成功申报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分别为1家、39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省级“菜篮子”基地分别为10家、20家。28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13个大型生猪产业投资(改扩建)项目加快推进。德庆县创建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顺利推进。广宁县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德庆县、怀集县获评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构建“一带一廊一区”区域经济布局。城市品质大幅提升。新区崛起、府城复兴“双翼齐飞”,“一江两岸”城市格局加快构建。肇庆新区城市框架基本成型、城市功能初步显现,被省列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香港都会大学(肇庆)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古端州•新活力”三年行动方案出台实施,府城保护与复兴微改造、肇福文化创意设计园、世茂城市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东进大道、阅江大桥、肇庆大桥(扩建)等建成通车,53条“瓶颈路”全面打通。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高要区金利镇、四会市大沙镇成为省级中心镇试点。投入5.8亿元打造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成为全省乡村振兴样板工程。111个省定贫困村新农村示范村、5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7个乡村振兴“书记项目”示范镇创建成效初显。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9.9%。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取得明显成效。国有“僵尸企业”基本实现市场化出清。在产陶瓷企业生产线实现“煤改气”改造,陶瓷企业转型升级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为15.5个月,市场供求相对平衡稳定。我市成为全国首批13个住房租赁试点城市之一,建成国有专业化住房租赁平台。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用人用能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隐性成本等措施。全面完成农合机构改制农商行工作。“放管服+数字政府”综合改革深度融合。我市成为全省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入选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创新实施“一次办成一件事”政务服务改革,企业开办实现“全流程网上办”“免费刻章”。实现不动产登记业务“一天办成”,二手房全量业务“全流程电子化办理”、房改房业务“一窗受理、三天办成”。扎实推进产业项目“双容双承诺”直接落地改革。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最佳名次为全国第13位。推动“肇商通•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万企诉求服务平台”与“粤商通”平台深度对接,企业诉求受理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率先在全省实现“信易担”。
三大攻坚战成效显着。重点领域风险有效防控。全市非法集资风险和互联网金融风险总体可控。房地产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加强,债务存量积极化解。精准脱贫扎实有效。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3.27亿元,实施到户帮扶项目102万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7504户88204人和111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由实施帮扶工作开始的3.08%下降到0,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显着。全面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12个省考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水环境质量排在全省第2位;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全省并列第一;森林覆盖率达到70.73%。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成功入选第1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坚持“市整体统筹+县基层试点”,开展星湖社区、出头社区、高要乐城、德庆官圩、鼎湖桂城等10个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试点建设。深入推进平安肇庆法治肇庆建设,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加快创建。全力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收官战。市县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成为全省首个与国家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联网对接并单点登录平台。
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实施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推进“肇庆名厨”“肇庆工匠”“肇庆管家”行动,“放心好用、诚信自重”的“肇庆家嫂”品牌初步打响。端州、鼎湖、广宁、怀集、肇庆新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相继挂牌。肇庆新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纳入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平台“1+12+N”空间布局。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扩容提质“两个工程”,在全省率先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城乡联动、双向提升”改革。学前教育“5080”攻坚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加快建设,累计已建成6所高校。市技师学院设立全省首家创业创新学院,成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盟”。我市被列为第四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高水平医院建设,推进4个中心卫生院、15个县级公立医院升级建设,建成113家中医药特色浓厚的基层中医馆。养老、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长者公园、儿童公园、法治文化主题公园等城市公园建成并有序开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成功举办全国体操锦标赛、第十五届省运会等系列赛事活动,“肇庆国际半程马拉松”获评中国田径协会金牌赛事。
表1 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表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大变局加速演进,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世界进入竞争优势重塑、国际经贸规则重建、全球力量格局重构叠加期,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旧的格局行将打破,新的相对稳定均势尚未建立,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时代加速到来,将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并深刻改变国家间比较优势。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已进入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从发展方式看,我国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正处于比较优势重塑、新旧动能转换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从战略格局看,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经济发展优势区域将更多地集聚人口和要素资源。从制度保障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之治”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将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伴随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要求,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短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冲击,但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省内形势看,全省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处于竞争优势重塑期、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期、工业化城镇化深化期、社会转型加速期、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和生态环境提升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一些潜在的风险还在积累,一些深层次矛盾正在凸显,但我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依然坚实,发展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应对重大风险和挑战的能力明显增强。中央积极支持我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双区”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和先行先试政策在我省叠加,为应对新挑战、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将推动加快形成高水平全面开放新格局和高质量发展高地。
从我市情况看,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新旧动能转换期、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期、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期、社会结构和社会转型加速期,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已具备交通区位、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土地空间、营商环境、产业后发等优势,综合竞争力日益提升,与全国、全省的联系联动更加紧密,为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我市经济总量不够大、结构不够优,产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半珠半山”现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比较突出;民生社会事业仍存在短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综合研判,当前肇庆既处于快速发展、争先进位的黄金时期,又位于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围绕省委、市委的部署,胸怀“两个大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以强烈的家园意识、担当意识、效益意识和底线意识,主动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高质量发展的扎实成效,在广东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展现肇庆新担当新作为。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以强烈的家园意识、担当意识、效益意识和底线意识,全方位参与“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主动对接、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坚持产业强市不动摇,高质量构建“一带一廊一区”区域经济布局,充分发挥我市面向大西南门户作用、建设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节点城市,加快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将肇庆建设成为彰显中国特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市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将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增强湾区意识,树牢湾区标准,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坚持落实顶层设计和强化探索创新相结合,加强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决服从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立足全市“一盘棋”,更好发挥各级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效益优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效益意识,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效益,增强经济综合实力。
——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优先”。坚持产业强市不动摇,强化创新第一动力,以配套发展、补缺发展、特色发展深度嵌入大湾区整体产业体系,以产业统领“一带一廊一区”建设,推动各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推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倾斜,大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集群,促进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力。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展望2035年,肇庆将与全省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产业实力、创新动力、城市影响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赢得一席之地,成为大湾区重要的制造中心、康养休闲旅游度假胜地、营商环境高地,成为大湾区发展活力充沛、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重要节点城市。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多元共治格局更加成熟,基本建成法治肇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更高水平的平安肇庆。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更加协调,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体育强市、健康肇庆,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显着提高。美丽肇庆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肇庆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成为大湾区生态之城。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更高水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着缩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肇庆实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围绕建设成为彰显中国特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定位,通过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优先”,尽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5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200亿元的奋斗目标,在“十四五”期末实现经济发展更加高质量、改革开放更加全面深入、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社会更加文明进步、生态环境更加美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治理效能更加显着的目标。具体要实现以下目标:
粤港澳大湾区制造新城承载力、竞争力明显提升。产业招商落地攻坚“八大行动”成效显着,大型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西江先进制造业走廊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取得重大突破,形成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金属加工等2个产值超千亿元,电子信息、建筑材料等2个产值超五百亿元和家具制造、食品饮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4个产值超三百亿元制造业集群,培育形成10家产值超百亿元制造业企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积极参与打造珠三角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成为大湾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
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吸引力、影响力显着增强。幸福产业集聚带基本成型,努力将西江百里历史文化风光带建设成为湾区重要名片。康养体育、休闲度假等新产业快速发展,高端化国际化消费市场逐步形成。努力创建1个国家级度假区、2个省级度假区。全市年游客接待量达到6000万人次左右,旅游总收入达到550亿元左右,力争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成效明显。生态产业示范区加快建设,乡村“五大振兴”全面进步。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完善,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乡村社会治理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投入运营,力争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态农场、“中央厨房”。以南药为主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参与全省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工作。
现代物流体系基本建成。依托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加快建设空港型物流枢纽,空港经济加速发展。现代物流和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一批重大物流平台、物流园区、集散基地、港口码头加快建设,大湾区核心城市产业加快向肇庆临空区、临港区转移,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加快引进落地。物流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货物集散转运、仓储配送、装卸搬运等基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物流要素加速向枢纽聚集。物流业蓬勃发展,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左右。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落实,“一带一廊一区”区域经济布局更加成熟,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更加健全完善,主城区极化作用进一步显现,产业—人才—城市的良性发展路径逐步打通,“一江两岸”高品质新都市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
改革开放取得更多突破。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数字政府”改革取得更好成效,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要素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型经济迈上更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三大交通圈”和交通“双枢纽”辐射功能明显增强,“湾区通”工程深入推进,粤港澳特色合作平台成为重要改革开放平台,大湾区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功能进一步凸显。
更高水平文明肇庆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巩固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旅游产业加快融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显着增强,肇庆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更高水平美丽肇庆建设取得新成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成果巩固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空气优良率稳步提升,大江大河水质保持Ⅱ类水平,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态系统更加安全稳定,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路径进一步拓宽,绿色生态产业加快发展,加快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肇庆样本。
民生福祉进一步增强。民生底线不断筑牢,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租房建设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老龄化现象得到有效应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卫生健康等民生事业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新提升。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社会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着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显着提升,平安肇庆法治肇庆建设不断巩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第三章 全方位参与“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努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争先进位
全面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和广州、深圳“双城”联动,主动对接、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强化与大湾区核心城市配套发展、补缺发展、特色发展,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制造新城、大湾区康养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和大湾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力争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城市。
第一节 全力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
积极参与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充分利用肇庆丰富的土地资源,积极与大湾区中心城市开展产业共建,主动对接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主动承接大湾区溢出的优质产业,以深圳为中心,兼顾香港、广州、东莞、佛山等地开展大规模驻点招商。深度参与大湾区核心城市产业链配套,加快构建“广深港澳研发孵化—肇庆加速、肇庆落地”的创新产业链。主动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对接广州、深圳等“创新源”,建设大湾区创新产业重要承载地,鼓励引导广州、深圳等大湾区核心区企业在肇庆进行研发和生产制造。积极促进与港澳经贸投资往来,鼓励支持大湾区青年在肇庆就业创业。进一步疏解广深港澳等地高度聚集的城市功能,建设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高品质新都市。
全面配合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强化与深圳的交通联动,积极对接深中通道,加快推进深南高铁、珠肇高铁等交通项目建设。积极参与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借鉴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经验。发挥驻点深圳招商作用,深度参与深圳产业链配套分工,加快与深圳产业错位发展、补缺发展、协同发展。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推动肇福文化创意设计园等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深圳金融资源,设立一批产业发展基金,推动肇庆主导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全方位加强与深圳民生合作,打造成为深圳居民康养休闲度假居住首选地。
支持和对接广州“四个出新出彩”。围绕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金属加工等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共建合作基地。强化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延伸产业链。加强产业平台共建,研究探索两市共同参与园区开发、招商和运营的合作模式,共建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等产业链。强化旅游合作,建立广肇旅游一体化合作机制,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养生旅游度假胜地和岭南文化旅游新地标。共建江海联运的一体化运输体系,继续共同推动西江黄金水道建设,支持肇庆港与广州港合作建立港港互助联系体系。加强两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立研发人才、科研设备、科技信息、知识产权服务共享机制,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同推进行业重大通用技术、应用技术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建立健全区域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和生态环境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合作,协同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置工作。
第二节 积极参与广州都市圈建设
强化广佛肇产业分工协作。在佛肇边界地区布局跨界产业合作功能带,推动广佛肇产业优势互补、合理分工、一体化发展。聚焦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空港经济区等平台,吸引新能源汽车产业、汽车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等广佛优势产业外溢资源。大力推进广佛肇大宗物流、高端进口商品综合保税、电子商务、特色金融、国际商贸等现代服务产业的合作。加快建设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重点推进先进机械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医药制造业等领域合作。
推进都市圈基础设施一体化。谋划建设广佛肇地铁、珠肇高铁机场至肇庆主城区联络线等轨道交通设施,进一步推动广佛肇交通公交化,加强肇庆的人口集聚能力。以广佛肇高速、广佛肇云高速等为纽带,融入广佛高快速路网,重点推进与佛山市公路对接,串联都市圈主要城镇、重要发展区和休闲游憩地区,构筑生产、生活与休闲发展轴线,形成广佛肇生产和生活一体化的一小时经济圈。依托南广高铁、贵广高铁、广佛肇城际及西江黄金水道,联通广州、佛山、云浮,并进一步延伸辐射至桂黔等大西南区域。合理开发西江饮用水资源,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防洪和水环境治理工程系统信息互通,提升市区防洪防涝能力。
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完善跨城人口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重点完善肇庆新区等区域高标准配套居住和公共服务资源,以现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医院、肇庆宣卿中学、肇庆新区体育中心等重点医疗、教育、文体资源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吸纳高端教育资源,壮大文化体育产业。积极推进都市圈社会建设资源整合,探索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等民生设施跨市共建共享机制,为都市圈生产生活一体化提供配套支撑。
第三节 促进规则衔接
探索创新经贸领域规则衔接。参与探索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利益共享和利益补偿机制,全面废止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积极参与“数字湾区”建设,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推进口岸智能化,提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率,推进口岸提效降费。探索人员跨境便利流动、便捷查阅国际互联网信息等要素流动政策。结合金融监管部门工作部署,落实港澳居民金融便利化等金融政策,推动金融开放。探索实施高度开放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政策。参与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探索创新民生领域规则衔接。鼓励港澳居民在肇参加社保,探索医疗资源及医药先行先试、完善港澳居民跨境就医等医疗保障政策,建立完善与港澳居民医疗保障衔接通用机制,力争实现与港澳医疗数据互通。落实内地与港澳职业资格互认政策。支持符合资格的港澳办学机构在肇庆办学,在审批程序、土地供应、招收学生、收费标准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加强教育合作交流,出台鼓励肇庆高校与港澳高校开展教育合作的激励措施。对港澳居民或其随迁子女来我市接受义务教育给予“欢迎就读、一视同仁、就近入学”政策支持。支持港澳机构在肇申办养老机构。
第四节 推动重大平台建设
做大做强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等核心平台,支持各县(市、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谋划建设参与“双区”建设的重大政策性平台(包括重大深化开放平台、综合改革试点、营商环境改革试点、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性平台、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性平台等)、产业发展集中集聚平台(包括各类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高端商贸服务业集聚区,临港产业区、化工产业专区、空港经济区、通用航空产业区,综合交通枢纽、物流枢纽、信息枢纽、金融服务区等)和功能性平台(包括集散服务基地、交易博览、技术贸易、物流保税、大型有形市场、互联网平台企业、数字平台等)。创建一批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
第五节 加快建设粤港澳特色合作平台
建设高品质安居项目。推进肇庆新区安居项目建设,加强社区所需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配套服务,建设好香港都会大学(肇庆)、国际基础教育学校等相关生活服务设施和综合配套设施重大项目。构建医疗康养体系,重点发展精准医疗、特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管理等业态,组建跨境医疗团队。
着力推动跨境合作创新。积极吸引包括港澳居民在内的大湾区居民到粤港澳特色合作平台居住,推动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规则衔接和制度创新。促进要素跨境流通自由便捷,支持港澳青年在内的大湾区青年开展创新创业,全力争取大湾区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向平台集聚。
提升交通通达率。增加肇庆至香港、深圳、珠海的高铁班次,加密肇庆东往返香港西九龙的直通高铁班次。优化调整公共交通线路,增开粤港澳特色合作平台往返区域重要交通枢纽节点快速公交班次,实现与高铁、机场、港口无缝对接。
第六节 高标准建设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
构建农副产品供应链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集农副产品储备、加工、检验检测、集散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平台,完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和供应链服务体系,强化城乡交通物流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与集散基地运输枢纽站场等主要节点衔接,加快建设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联动全市城镇节点和农副产品供销系统,推动本地及周边地区的优质农副产品纳入集散范围,在肇庆完成加工、检验检测、交易、保鲜、物流配送等环节,输送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大西南及国际市场。
建立国际认可的质量及技术标准体系。依据国家有关供港澳食用农副产品检验检测、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及香港、澳门有关规章和标准,按照实验室一体化建设方案,建立统一的大湾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对接港澳标准,建设农副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推动肇庆及周边农副产品企业委托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加强备案、注册经营主体与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对接。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进一步培育“信誉农场”和“信誉加工厂”,探索建立“规模农场GAP认证”机制。瞄准广深珠港澳市场,打造一批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高端品牌,建设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清洁和可追溯生产体系,鼓励扶持具备条件的生产和加工基地向高端品牌化发展。制定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从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到配送等各环节的监管办法,形成全链条监管体系。
第四章 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优先”,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制造新城
坚持发展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实体经济,积极参与打造珠三角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实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七大行动”,聚焦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产业强市不动摇,全面对接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聚焦我市“4+4”产业体系,按照“构建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产业生态”发展模式,建设高水平产业发展平台,大力实施产业招商落地攻坚“八大行动”,加快引进一批引领性和带动力强的龙头项目、造血型项目,推动制造业高端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为尽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5000亿元提供重要支撑。
第一节 培育壮大“4+4”制造业集群
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金属加工等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以宁德时代动力及储能电池肇庆项目(一期)、肇庆小鹏汽车智能网联科技产业园项目、广东鸿图科技园项目等为龙头,立足大湾区产业规模和配套优势,着力引育新能源汽车整车龙头企业和零部件骨干企业,加快推动“整车规模化、重要零部件本地化、服务多样化”,积极构建“广佛肇整车、肇庆汽配、肇庆服务”产业合作格局,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动力电池制造基地,建立一批错位发展、协作互补、特色鲜明的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特色园区。金属加工产业以广东金田铜业高端铜基新材料项目、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高要金利五金智造小镇(五金升级示范区)项目等为龙头,加快推动金属加工产业向精密装备、机器人、海洋工程及风电、轨道交通、航空及卫星应用等高端领域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铜材料研发制造加工基地。
做精做强电子信息、建筑材料等产值超500亿元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以风华高科祥和工业园高端电容基地建设项目、喜珍电路科技有限公司高密度印刷线路板生产基地、富仕快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平方米多层高可靠5G通信电路板项目等为龙头,在端州区、高要区、四会市、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肇庆)等地建设新型电子元器件、5G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园区,培育打造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链。深度对接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建筑材料产业以ALC装配式环保建材技术改造项目等为龙头,在高要区、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建设建筑材料产业集聚区及一批高端建筑材料、装配式建筑领域的特色园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绿色建材生产基地。
加快培育家具制造、食品饮料、精细化工等产值超300亿元产业集群。家具制造产业以广东肇庆欧德雅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总部及年产9亿米高分子新材料项目、广东新标智能家居有限公司新标智能家居制造中心项目等为龙头,重点发展实木家具、板式家具、竹木家具、智能家具等领域,构建品牌优势明显、产品结构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发展体系,提升家具智能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水平。食品饮料产业以肇庆焕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结晶糖醇、玉米胚芽、烘焙、高端食品项目以及广东加福加德食品有限公司二期项目、雨润肇庆食品产业一体化项目等为龙头,以粮油深加工、饮料酒、水产品及肉类精深加工、保健食品等领域为重点,构建品牌影响力大、科研投入足、市场竞争力强的“雁阵式”产业发展体系。精细化工产业以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金晟金属实业有限公司废旧锂电池资源回收再利用项目、广州欧博集团高端美妆全产业链制造基地及总部项目等为龙头,重点发展树脂、无机盐制造、日用化学品等领域,推动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升级。
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以智能负压生物洁净隔离病房项目、众生集团肇庆生产基地项目、金域集团鼎湖医疗科研城等为龙头,重点发展兽医兽药、中医药、医药原料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在端州区、鼎湖区、肇庆高新区等东南板块形成以关键生物医学技术研发、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和医药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带,在德庆县、怀集县等西北板块形成以南药产业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带,加快构建生物医药产业链。
第二节 建设“2+4+N”产业高水平发展平台
积极谋划广东(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以世界眼光、国际视野打造新时代全省工业发展重要引擎。加快推动工业园区提质增效,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协作互补、承载力强的专业特色化园区。加快把肇庆高新区打造成为西江先进制造业走廊龙头,加速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支持肇庆高新区加大总部企业招引力度,提升土地利用率,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完善财政收入缴存机制,制定支持肇庆高新区财政收入增长的激励措施。强化肇庆新区产业导入,大力引进优质项目、顶尖企业、高端团队,发展网红直播、电竞直播等新业态,坚持集约高效用地,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西江省级高新区、肇庆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全力把肇庆新区打造成为产业强市新引擎。加快推动金利省级高新区建设提速提质,推动四会新材料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端州三榕工业园双龙片区和四会经济开发区加快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做大做强一县一核心园区,加快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肇庆)、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等平台建设,推进德庆、广宁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推动园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水平。
第三节 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创意设计、电子商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管理咨询、法律服务、会计审计、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培育一批本地的综合型专业服务企业,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推动制造业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根本导向,大力发展产业金融、绿色金融,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积极搭建产业投资基金,大力扶持和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稳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以“制造业+服务”“制造业+技术”“制造业+互联网”等模式为引领,培育形成一批产业深度融合企业,打造一批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条、特色产业集群、融合载体和产业生态圈。着力加强模式、业态创新,鼓励企业延伸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推进生产模式向定制化、柔性化、服务化转型升级,实现在服务中创新、在服务中收益。
强化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以“数字肇庆”建设为牵引,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系统布局一批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加快引育一批数字经济项目,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积极推进“5G+工业互联网”发展,持续推动5G、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应用,大力推进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化延伸等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质量强市建设,深入实施“千百亿名牌培育工程”,加大工业企业品牌培育,培育一批有知名度的肇庆制造业品牌,增强肇庆产品竞争力,强化质量技术攻关。加强国内外标准比对和互认,广泛开展标准咨询、标准解读、标准信息服务,指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强化质量认证作用,在食品农产品、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积极推行高端品质认证,引导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严格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和树立卓越质量文化理念,创新质量管理,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围绕重点产业,推进高水平专利创造和布局。
第四节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瞄准以小鹏汽车、宁德时代等项目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以风华高科等项目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以大华农生物等项目为龙头的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以工程化产业化为抓手,探索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发展推进机制,不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家、省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主动对接、积极组织开展国家级、省级产业基础提升相关重点项目。支持创建包含试验验证、检验检测认证和标准制(修)订等功能的产业质量技术基础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夯实质量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技术服务水平。支持制造业基础产品和技术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推广。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重点投向优质技术改造项目,扩大生产规模。支持企业针对产业链中的生产关键环节、薄弱环节进行整体技术改造,开展设备更新和升级换代,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改造,推动产业链质量水平整体提升。
补齐产业链短板。围绕“4+4”产业布局,加快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发展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加快实现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着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引导创新资源向重点产业链聚集,支持企业加强研发创新、技改升级和技术合作,大力培育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加快布局新兴产业链,以打造产业生态为着力点,推动新材料、高端装备发展,布局工业互联网、云计算、无人驾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升产业链水平。搭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对接平台,建立和完善产业链重点企业统筹协调机制,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需对接,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常态化举办重点行业领域龙头企业供应链产业合作交流会。实行本地产业链企业名录信息公开,完善企业产销信息平台建设,促进本地产业迅速完成配套产业配对选择。鼓励本地企业优先选择本地上下游产业进行配套,支持企业就地采购原材料、建材、零配件等产品。以本土跨国公司为枢纽,推动供应链安全领域国际合作,建立海外原材料保供基地,推动建立多渠道、多层次供应链安全体系。
建立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机制。大力培育制造业骨干企业,推进“强链工程”,实施“肇企领航”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建立规模优势明显、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的制造业骨干企业培育库,培育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跨地区、跨行业开展兼并重组。鼓励骨干企业壮大规模。引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发展质量好的中小企业,培育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落实对新升规工业企业的奖励政策,扶持中小微企业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工程,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生态,鼓励产业建设行业协会并发挥作用,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在产供销、要素配置、仓储物流、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等方面建立协同发展机制。
第五节 有效推进产业招商落地
强化产业项目落地巡查。深入开展“产业招商落地年”活动,大力实施产业招商落地攻坚“八大行动”,建立“招、落、投、服”全链条工作机制和以结果为导向的产业招商落地工作考核机制,优化完善“双容双承诺”、产业项目预动工、一站式代办、巡查日等制度。树立“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加快构建产业项目全流程闭环管理服务机制。完善全市县处级以上领导挂点已签约项目跟踪落实机制,及时解决项目引进和落地建设要素问题。以“产业招商落地巡查日”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产业招商落地督导,发挥土地、金融、项目审批验收代办、企业家接待、用工保障、建设安全和兜底服务等专班作用,有效破解影响产业招商落地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全力推动产业招商项目快启动、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
狠抓产业链精准招商。坚持精准招商、有效招商、诚信招商,建立在谈项目跟踪制度,不断完善产业招商目录,搭建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投资促进管理平台,强化市级统筹和县级主体作用,健全市、县两级产业链招商联动工作机制。建立政府与企业、商会、协会等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完善招商引资引荐人鼓励办法,发挥各驻点招商机构的作用,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拓展委托招商、中介招商、节会招商、云招商等方式,瞄准盯紧核心区域、重点产业、重大企业以及增资扩产项目,建立完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储备库,围绕“链主”企业上下游,加快引进一批见效快、造血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建链强链补链延链项目。
聚焦要素保障招商。健全招商项目落地全方位要素保障,完善工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以开展产业用地整理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打造并储备一批“熟地”“标准地”,加快实现“地等项目”。大力推行“亩均论英雄”,落实和完善差别化用地等激励约束措施,引导土地等要素向优质企业项目集聚流动,确保有项目就有土地、重点项目重点保障。进一步开展高质量“双招双引”,推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协同运行,让引进来的资本、技术、人才、市场、观念、管理等要素与既有的优势资源优化组合、联动发展。
第五章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夯实现代产业体系基础
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机遇,坚持创新引领,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打造以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为引领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产业重要承载地,努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第一节 提升创新创业主体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企业创新水平。持续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孵化和引进,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动态培育库,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市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效应,夯实高新技术产业基础。高标准建设珠三角(肇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进一步吸引高水平创新创业主体集聚肇庆。支持有条件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产业延伸、协作配套等方式加快成长为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的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品牌优势明显、核心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着力引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创新活力强、发展速度快的企业。
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一批以我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为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形成“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融合于一体的创新链条。加大对高层次创新团队及领军人才的引进,鼓励高层次人才团队组建一批与我市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高水平科研机构,并逐步引导建设成为新型研发机构。引导有条件、有实力的本地大型企业依托已有的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组建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建设一批市场化导向的、以产学研合作或创新联盟为形式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及其他应用型科研机构等研发平台。大力推动国家大院大所、高等院校、中央企业等在我市建设高水平创新研究院。通过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推动我市应用技术型研发机构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
推动科技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外地孵化机构在我市建设孵化器或分支机构,鼓励本地龙头骨干企业自建有产业特色的专业孵化器,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创办混合所有制孵化器,引导产业创新联盟等社会组织领办跨区域的品牌孵化器,形成多元化建设孵化器的格局。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孵化运营人才培养,支持孵化载体建设综合服务平台,鼓励高校院所和企业的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对在孵企业开放。加强肇港澳科技创新创业联动,积极推进肇庆高新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肇庆新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肇庆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肇港澳青年“双创”孵化中心等建设,推动广深港澳研发和孵化项目落地我市,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
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推进跨境跨市产学研合作,主动承接广深港澳等地创新要素和高端产业辐射外溢,联动佛山、江门、中山等珠江西岸制造大市,强化技术、资本、人才、服务等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加快形成“广深港澳研发孵化—肇庆加速、肇庆落地”的创新协作、错位发展新模式。探索有效利用大西南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服务本地科技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与大西南科技产业链的对接延伸和市场拓展,建设大湾区与大西南科技产业链接中心。
加大科学普及力度。将科普工作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打造一批实力过硬的科普队伍,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加快建设综合性科技馆。到2025年,争取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科普经费逐年提高。
第二节 加快建设科技产业创新平台
推动肇庆高新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紧密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谋划建设广深科技孵化项目基地。发挥省实验室、华师研究院、华农研究院、武大研究院等科研力量集中组团的优势,加快建设高新区科学园等项目,打造园区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推动北部片区开发建设,依托山水林湖,建设集产学研、办公、总部经济等于一体的北部经济圈。优化提升“1+N”人才政策体系,推进创新创业团队与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引进培育工作,加快建设博士科创小镇。推动肇庆高新区产城人融合发展,不断完善道路、码头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运营更高水平的医院、学校,强化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和水平。
推动肇庆新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大西南创新资源的桥头堡。推动肇庆新区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高端高新产业,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强区内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的孵化转化基地,加快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建设粤港澳生态科技产业园。充分发挥面向大西南门户作用,谋划建设大湾区—大西南科技产业园,积极引进大西南地区企业建立大湾区总部。
引进和布局国内外先进科技创新平台。聚焦企业和产业技术需求,引进一批国内外先进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前瞻性布局一批符合肇庆实际的前沿产业技术创新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布局。推进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肇庆分中心加快建设,重点加强动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等研究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产业技术研究。鼓励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大湾区大科学装置共建联合实验室和联合学院,合作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的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
第三节 完善支持创新创业的机制
健全科技企业孵化机制。进一步提升众创空间创业创新服务能力,推动建立众创空间“创业投资+特色服务”体系,探索股权退出机制,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多类主体,利用闲置物业、“三旧”改造项目等,打造细分领域垂直孵化生态,建立行业细分领域垂直化创业生态链,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和研发创新产品,加速优质项目转化。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多种协同创新平台运作模式。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隐性知识共享机制,加强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谋划布局大科学装置和重大原始创新平台。积极推进肇庆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充分利用高校创新源头的科技成果,辐射和推动产业发展。创新技术转移管理服务机制。鼓励大型工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立跨国企业和世界名校来肇庆发展的跨境产学研合作机制。
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落实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政策,进一步明确职务科技成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支持非竞争性与竞争性并存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实行职务发明成果转化和股权分红激励,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给予支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设立技术转移部门,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科技成果向社会公开机制。鼓励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
第六章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一带一廊一区”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由城市经济产业(幸福产业)集聚带、西江先进制造业走廊、生态产业示范区三个功能区组合的“一带一廊一区”区域经济布局。全面提升端州—高要、鼎湖—肇庆新区、四会—肇庆高新区组团融合发展水平。加快县域新型城镇化进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推动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发展。
第一节 推动“一带”“一廊”“一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推动城市经济产业(幸福产业)集聚带品位提升。以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城区(含空港经济区)、四会城区和肇庆新区西部为核心,发挥中心城区综合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康养、休闲等幸福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都市型经济,打造山湖城江与都市繁华交相辉映、产业腾飞与民生幸福互促共赢、文化传承与湾区品质相融共生的城市经济产业(幸福产业)集聚带,着力建设大湾区康养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推动西江先进制造业走廊能级提升。以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等为主阵地,将西江沿线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城、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综合体等重要节点串珠成链,打造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衔接的西江先进制造业走廊,着力建设大湾区制造新城。
推动生态产业示范区绿色发展。以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为主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展与生态功能相适应的生态型产业,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康养旅游、绿色建材、食品加工等产业,打造生态产业示范区。加快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推进区域内重大发展平台和工业园区点状集聚开发,合理引导区域内常住人口向“一带一廊”及城镇转移,着力建设大湾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推动各区域优势互补、差异化协调发展。落实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有关要求,立足“一核”、协调“一区”、对接“一带”,加快推进我市“一带一廊一区”建设。“一带”为“一廊”“一区”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提高肇庆城市品质和美誉度、吸引力。“一廊”为“一带”“一区”建设构建转型升级引擎、创新驱动核心,引领产业强市建设。“一区”为“一带”“一廊”建设提供生态安全保障,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把生态产业打造成全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亮点。
第二节 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落实主体功能区格局。划定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及高要区的乐城镇、水南镇、小湘镇、活道镇为重点生态功能区,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量,在确保生态安全前提下实现绿色发展。划定怀集县为农产品主产区,加大农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划定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不包括乐城镇、水南镇、小湘镇、活道镇)、四会市、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为城市化发展区,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引导人口和产业集中布局,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完善城市功能。
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筑牢环珠三角生态屏障和北部山地生态屏障,以西江、贺江、绥江等干流为依托,以碧道、绿道、古驿道、生物迁徙廊道等为载体,以湖泊、湿地、水库、城市公园等为生态绿核,打造山湖秀丽的生态空间。发挥山区四县农业资源优势,营造美丽集约的农业空间。强化端州—高要城区、肇庆新区—鼎湖两个城市核心的引领作用和四会城区的功能互补作用,重点打造肇庆高新区、西江高新区、金利高新区、空港经济区、四会产业园五个发展极,提升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县城的综合服务功能,打造集聚高效的城镇空间。
落实三条控制线划定与管控。精准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的建设活动。进一步优化全市永久基本农田结构与布局,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构建保护有力、集约高效、监管严格的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新格局。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严格实行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强化城市开发边界对开发建设行为的刚性约束作用,同时考虑城镇未来的不确定性,适当增加布局弹性。
第三节 强化中心城区核心引擎功能
全力打造“一江两岸”城市发展格局。统筹“一江两岸”城市整体布局,以注重提升品质为重点推动肇庆城区向东、向南稳步拓展,塑造“一江两岸”城市景观,打造西江最美城市岸线,促进城市形态加快从环湖城市转向拥江城市发展。以环城快线为纽带,推进“一江两岸”一体化规划建设,全面提升端州—高要、鼎湖—肇庆新区、四会—肇庆高新区组团融合发展水平,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紫云新城、江滨新城等规划建设,加强坑口镇、金渡镇、金利镇、大沙镇等重要节点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现代产业发展,推动与城市人口增长、产业发展需求等相适应的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合理规划产业和商住用地,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城市宜居性。大力实施城市有机更新行动,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和旧工业园活化更新,持续推进农贸市场、停车场等改造建设。建设一批城市公园,实施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彩化工程,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建设“城市大脑”,提升肇庆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突出主城区极化发展作用。聚焦产业、交通、要素、平台、公共服务等领域,推动端州、鼎湖、肇庆新区、高要城区(含空港经济区)加速形成主城区极化发展核心,把城市做精、旅游做旺,打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高品质新都市,不断提升主城区城市首位度,全面提升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聚集能力和对周边的辐射带动能力。强化交通路网互联互通,推动建立多层次常态化沟通机制,促进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优化配置,加强就业、教育、人才等领域合作,推动功能互补、资源共享。
推动肇庆新区—鼎湖区、肇庆高新区—四会市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肇庆新区—鼎湖区实现“四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招商),优化考核机制。构建推动一体化工作落实的长效机制,建立权责利一致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两区规划建设对接机制,建立健全土地资源联合审批、征地拆迁机制。构建统一的招商考核和招商协作长效机制,提高两区协同招商工作效率。加强肇庆高新区—四会市产业共谋共建,形成产业互补和产业链协作。鼓励和支持将两地产业相近、分布零散的产业园交由肇庆高新区托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城市管理、民生事业等方面的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和利益平衡机制。
举全市之力加快肇庆新区建设。加快推动新区扩容,整合新区周边多个新城、园区等发展平台,推进新区与市域其他功能区之间的良性互动、优势互补与错位发展。制定实施支持新区发展的“1+N”系列政策,推进全市优质资源向新区集聚,加快完善教育医疗、餐饮娱乐、购物休闲等功能配套,丰富城市多元业态。科学谋划产业、城市、人口等发展方向,补齐产业配套设施短板,完善水、电、气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民生设施,提高现有城市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大力推进住宿、餐饮、旅游、商贸等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一批标志性特色商业街、夜间经济消费街区。建设“城市会客厅”,打造成为彰显中国特色、展现岭南文化的现代化新区和高质量发展引擎。围绕做大做强经济功能区主业,通过探索实施综合授权改革,构建多元化运营模式,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推进人事及薪酬制度改革等,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和行政资源,推动新区减负减荷提效运行。
强力推进古端州•新活力。推进端州城区城市更新改造,通过打造一批市政公园、建设城市综合体、推进“三旧”改造、加强背街小巷整治等,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功能。围绕民生短板加快重点基础设施、重点民生项目建设,加快实施道路交通提升工程,建设一批名医院、名学校、高水平文化体育设施和养老服务设施,着力解决出行难、就医难、养老服务紧缺等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擦亮城市“文化名片”。实施“八大提升工程”,建设宜业宜居宜乐宜游高品质新都市,全面提高端州城区首位度和辐射带动力。加强府城保护与复兴,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根本原则,恢复与重塑肇庆府城作为历史上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风貌,打造大湾区独树一帜的岭南文化新地标。
第四节 加快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
推动县域提质增色。实施强县行动,加快形成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的市域三级城镇化体系。增强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中心城区与各地县城联动发展。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县城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和功能集成,不断增强发展县域经济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业落户的支撑作用,提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基础载体功能。聚焦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大力实施一批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金利镇、大沙镇等一批县域中心镇,支持大沙镇建设制造业示范镇;培育特色产业、历史文化、综合文旅等各具特色优势的小城镇,规范有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
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突出以高要区金利镇、四会市大沙镇城乡融合发展省级中心镇试点建设为先行示范,探索建立健全和改革创新美丽小城镇发展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重点围绕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城镇与农村融合发展,各类设施完善或一体化建设,发展载体建设等进行研究探索,动态完善项目储备库,谋划建设一批镇域内的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产业培育设施、发展平台等项目,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加快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建立城乡双向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和权益固化机制,逐步实现村集体成员权益与户籍变动脱钩。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建设返乡农民创业园。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创新“政研企村”互动合作机制,大力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到农村开展科技转移转化服务活动,构建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通道。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鼓励科研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完善科技人员到乡村企业兼职兼薪、离岗创业机制。积极培育职业农民,加强乡村人力资本开发,健全人才下乡返乡留乡工作机制,推动农民全面发展。
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机制,重点支持全域城乡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物流、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5G、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灯杆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市政公用设施向城郊村、中心镇延伸和衔接。探索建立基础设施建设、管护费用财政补贴、村集体补偿或农户缴费等合理分摊机制。
第五节 推动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发展
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统筹优化老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站点布局,优先完善红色史迹、红色文旅产业、红色教育示范基地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加快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提高中小河流防洪安全。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老区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网络应用平台建设。强化对老区的专项财力补助。优先支持老区合规企业上市。对老区给予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扶持和适当奖励,优先安排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定额,加快办理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拆旧复垦计划分配向老区倾斜。支持老区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公办小学、幼儿园。保证优质教育资源向老区延伸,以跨区域教育联合体带动老区教育快速发展。通过组建跨区域医联体、开展网络远程诊疗、实施人员派遣等方式,保障每个老区县至少有一家医院与三级医院结对帮扶。
推动民族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优先支持民族地区交通、水利、农业、信息、物流、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参与特色农业发展。支持发展全域旅游,打造生态与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特色美丽乡村,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点。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大力支持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等教育基础设施,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支持力度。提高对民族地区的财政帮扶。优先保障民族地区建设用地需求,加强建设用地保障和水田垦造工作。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建设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人才库。
第七章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强化枢纽支撑作用
强化基础设施对我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全力构建内通外联的综合交通网络,巩固提升大湾区连接大西南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积极参与省交通强国试点建设,高水平共建“轨道上的大湾区”。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大西南区域性重要物流枢纽。加快建设能源网络体系,打造大湾区新型能源基地。着力构建安全牢固的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巩固提升大湾区连接大西南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全面融入国内交通运输网络。突出交通引领性、支撑性作用,积极参与省交通强国试点建设,高水平共建“轨道上的大湾区”。紧密围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加强与大西南的联系,以机场、轨道、高速公路、港口建设为主抓手,完善对外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对接大湾区一小时、广佛肇半小时、市域一小时“三大交通圈”和肇庆东站、珠三角枢纽机场站“双枢纽”交通格局。以高速铁路为主、普通铁路为辅打造互联互通的铁路网络,推动广湛高铁、珠肇高铁、肇顺南城际、南深高铁、柳广铁路加快建设,谋划桂贺肇广铁路、珠肇高铁肇庆主城区联络线等项目。推进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建设外通内联、高效便捷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推进肇庆至高明高速、江肇第二高速、广佛肇云高速、惠州至肇庆高速、广昆高速扩建、城区至机场高快速路等项目规划建设,构建连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的快速通道。以四会大沙水铁联运、新基湾港区建设为龙头,整合升级扩容肇庆港口码头。
完善和优化市域交通网络。推动核心地区间的快速通道、重点普通公路(国省道、农村公路)等项目建设,进一步畅通市域内部交通。畅通更多连接西江片区和北江片区的通道,加快构建市域交通大环线。加快东进大道三期、金利大道建设,谋划推进肇庆新区至肇庆高新区、金利至肇庆新区至大沙道路等项目建设,提升东南板块交通互联互通水平。积极谋划推动G355广宁至怀集段、G234怀集至德庆段等项目升级改造,提高绥江、贺江两轴路网服务水平,优化完善普通公路与高速公路连接,推动市域各重要区域均实现点对点快捷通道连接。
第二节 积极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完善物流网络体系。加强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依托交通枢纽、产业聚集区、大型专业市场,以及综合型物流园、专业物流中心等平台,构建“一核四心全覆盖”物流节点空间布局。大力引进物流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肇庆(四会)多式联运现代物流园区(肇庆大沙多式联运铁路货场项目)、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现代物流基地和智慧物流中心。加强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码头、航道、货运场站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完善一批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综合物流枢纽,推进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空港物流枢纽、西江内河航运中心建设,推动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一体化融合发展。持续推进运输结构改革,促进物流运输业降本增效。健全农村交通运输物流网络,提高城乡物流配送通达度。
健全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引入有规模的物流企业落户我市,促进本地运输企业和制造业、商贸企业紧密合作发展。依托重要交通枢纽、物流集散地,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城市配送中心,建设或改造升级一批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交易于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基地,构建绿色、高效的城市配送网络体系。运用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无线通信、无线射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物流企业、物流园区、物流节点、物流枢纽资源,构建城市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无人机、无人配送车、机器人、智能仓储、自动分拣等智能装备的应用,满足应急物流和无接触配送的需求。推动快递业发展。整合社区物流资源,依托城市配送、快递、即时物流等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物资采购和配送服务。推进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补齐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等短板。完善金融物流服务体系,建立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支持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行业的中小物流企业完善功能和延伸服务。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加强物流资源和供应链整合,提升物流服务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实施供应链集成工程,推动物流业与农业、工业、商贸业互动协同发展。积极发展汽车物流、快递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等新兴业态,推广共同配送、多式联运、应急物流等物流运作模式,推动先进技术和装备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智慧物流,应用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进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物流市场主体信息化水平,实现物流资源的全方位连接。着力发展采购贸易、物流分拨、金融结算、区域运营总部四位一体业务的生态物流商贸圈。
谋划建设西江内河航运中心。统筹港口布局,引导产业聚集,形成分工合理、功能明确的港口作业区,促使港口布局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实现功能最大化。推动公路货运站场体系与铁路、港口充分接驳,逐步实现“无缝衔接”,谋划新港港区新基湾作业区疏港铁路支线,建设铁路、公路、港口相互连接配套的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完善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及内河航运为主的集疏运网络、区域物流配送与快递服务网络,将肇庆打造成为以港航物流基地和现代临港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集装箱、件杂货、散粮等为主要运输货物,以西江航运干线及珠江流域中上游地区物资中转运输服务为重点,集运输、仓储、加工、包装、配送、信息服务咨询、保税等于一体的区域性大型物流枢纽。全面提升对腹地企业的吸引力和聚集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区域竞争力。
第三节 加强能源网络体系建设
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形成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构筑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集中供热,关停淘汰分散供热小锅炉。增强天然气供应能力,提高利用水平,从天然气供、储、销等各环节扩大利用规模。加快建设肇庆西江能源枢纽中心工程,推动供气企业管网互通,推动区域独立供气加快转向全市联合供气,充分用好省管网和西气东输二线气源,加强备用气源和应急气站规划建设,统筹谋划布局新增建设一批LNG等储供气基础设施,研究引进独立第三方LNG供气主体,推动长输管道气、LNG等联结成网。
高质量多元化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增强区域电源支撑能力,有序推进天然气和其他新能源的应用。加强太阳能多元化利用,推动四会市、广宁县、封开县、怀集县积极发展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鼓励符合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利用的产业园区发展连片式分布式光伏,支持利用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建设分布式光伏系统,鼓励光伏产品进入城乡。发展生物质热电,积极探索生物质天然气产业。
完善能源传输网络。优化完善智能电网,加强电网智能化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经济环保、技术先进、信息畅通的现代化电网,加强重点地区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建设。强化天然气储运设施建设,推进市域天然气长输管线和城市高压管道建设,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完善高要区、四会市两个市区和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四个县城核心镇区的天然气管网。推进新能源交通服务网络建设,谋划布局建设加氢站,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试点建设。
推进能源高效利用。促进陶瓷、水泥等高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把好项目用能准入关,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的相关产业政策,严禁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在肇庆落地。培育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动能源创新发展。围绕可再生能源装备、并网消纳、新能源汽车、生物质利用等打造若干以检验检测、中试服务等为基础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推动提升能源技术创新水平。大力促进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以能源装备制造、能源项目示范为产业创新发展方向,科学谋划示范项目,统筹考虑新能源、能源装备制造、技术研发项目布局。积极发展高载能、低污染的绿色新业态,扩增清洁能源消纳负荷,扩张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和规模,使能源供给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创新能源互联网业态,坚持多类型能源互补协同,在城市、园区内优先使用各种新能源,结合光伏、电动汽车、储能、蓄热蓄冷及高效用能技术,基于“互联网+”,通过用户能效管理、能源大数据、智能电网,落实源、网、荷、储一体化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机制。
创新能源体制机制。持续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积极配合广东电力现货市场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市场交易规则,扩大市场主体规模,完善节能低碳调度机制,加快建成与需求侧相应、综合能源发展相关的市场化机制。配合国家油气体制机制改革进程,落实关于城市燃气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成本监审相关工作,合理调整城市燃气天然气管道输配价格。推动天然气大用户的直供气改革,取消“背靠背”站多层级的管输费,建立“多气源、少层级”新体制。
第四节 加快水利网络体系建设
推动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动西江干流治理工程(肇庆段)、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项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等建设,实施广宁绥江两岸整体提升工程、高要区水利工程提质改造、四会市青岐涌综合整治工程、广宁县南街河全域整治工程等水利工程,全面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型灌区改造工程,提高灌溉保证率。推进绥江治理工程、中小河流治理(二期)工程、易涝区治理工程、山洪沟防治工程等防洪、生态修复和信息项目,提高水旱灾害防治能力。
加强水资源及水生态保护。推进碧道工程等项目建设,提升水岸空间品质。建立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在饮用水源地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湖泊和水库库区等开展水生态保护补偿,探索建立流域上下游间水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水网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体系,优化完善水资源调配工程。深入推进河道、湖泊、水库、渠道等水系的生态治理,恢复和强化水体之间的水力联系,通过水系连通工程,科学调度地表水源、蓄渗回补地下水源,实现地区间、空间上的调剂互补。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考核监督,把水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河长制湖长制考核。
加强水利现代化建设。强化水利科技创新,积极推广灌区信息化管理和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建立水利信息台账,完成水库动态监管系统建设,实现水利工程水情、雨情、现场图像、工程运行等信息的实时采集、高效传输、智能分析及信息展示,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重要技术支撑。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建设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互联网+防洪预报调度一体化信息平台,强化水雨情监测监控、洪水预警预报、水库优化调度、三维淹没评估、快速决策响应,开展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加强水安全风险识别,为洪水灾害防御提供更加坚实有效的技术支撑。完善水文站网建设,提升水文监测预报能力,建立各县(市、区)水文机构。
第五节 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全力推动5G网络、光纤网络建设。积极参与珠三角5G宽带城市群建设,加快5G商用步伐。至2025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5G网络覆盖。支持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高要金利等工业园区建设“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引导电信运营企业加大宽带网络建设投入,推进光纤网络进小区入户。至2025年,全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提升至千兆。
推进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加快移动通信5G+数据中心项目落地。支持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等地建设超大型、大型、中型数据中心,打造肇庆数据中心集聚区。依托优世联合、京东云、合一科技等骨干企业,加快打造京东云华南总部数据中心,做强大数据产业基础设施及其配套产业。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建立数据安全保护审查制度,完善适用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机制,加强对公共数据和个人数据的保护。运用可信身份认证、数据签名、接口鉴权等数据保护措施和新技术,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开展量子政务网络建设和量子密码应用。鼓励新技术应用,采用量子密码等新型密码支持技术,支持量子政务网建设,推动市政务云平台、政务信息系统等密码体系建设和应用。
第八章 全力推进旅游振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以推进全域旅游为主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力争实现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覆盖,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培育发展康养、休闲、度假、体育等产业,着力开拓康养旅游大市场,形成产业发展新支柱。
第一节 加快发展康养体育产业
培育发展特色康养产业。深度挖掘肇庆康养资源和特色元素,着力推动医、养、旅、食、体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高端康养肇庆品牌,重点开发集运动康养、温泉康养、森林康养、文化康养、膳食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康养休闲旅游主线路和若干子线路。依托肇庆中医药资源,开发中医养生、温泉理疗、药膳保健、养老度假等系列产品业态,建设一批康养休闲旅游项目。着力建设高端康养基地,建设大型体检中心、诊疗中心、康复中心、高端养老服务中心等。引进和培育一批康养骨干企业,在土地、人才引进和培训等方面提供政策优惠。推动与港澳高端、优质康养企业合作,共建国际化高端康养、医疗产业项目和服务机构。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建设智慧康养平台,加快康养可穿戴设备应用。大力建设社区康养服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长者饭堂,开展日常急救、诊疗、康复、护理、送餐等便捷服务。
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发展赛车驾驶培训、ATV越野培训、游艇俱乐部、低空飞行器培训等相关业态。东南板块以现有的肇庆万达度假区、广东(大旺)国际赛车场为基础,引入室内滑雪、马匹运动、ATV越野、游艇游船、低空飞行、热气球、三角翼等新的高端运动产品业态,建设大湾区综合型高端运动基地。西北板块以省际廊道和省级万里“碧道”为依托,规划打造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全国钓鱼比赛、龙舟竞渡等特色鲜明的体育赛事。提升体育赛事品牌影响力,做大肇庆国际马拉松、徒步、暴走、星湖赛龙舟、高台跳水、横渡西江等体育项目,举办高水平的足球赛事,培育帆船、水上摩托艇、水上龙舟、桨板等水上项目,培育高端自行车骑游、山地户外、高空跳伞等新业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名城。
第二节 培育发展休闲度假产业
加快发展休闲产业。按照大休闲、大产业、大市场理念,确定休闲产业发展方向,开发休闲资源,设计多元化休闲产品。加强休闲设施的科学规划与布局,建立“点、线、面”立体、多元的休闲设施体系。培育文化艺术休闲、健康疗养休闲、户外运动休闲、教育学习休闲等新业态,大力发展西江文化休闲旅游、绥江生态休闲旅游。依托互联网推动休闲产业转型,打造“互联网+休闲”新模式。
壮大乡村休闲旅游业。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地域特色明显、增收机制完善、示范带动力强的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和农庄,重点培育具备休闲观光、养生度假和文化体验等综合功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端产品。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镇、村、点)建设,加快四会江谷碧桂园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建设。
建设多元化度假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以中高收入人群为主要目标市场,建成一批创意新颖、区域特色鲜明、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多功能综合性度假区,加快配套建设一批国际化、多元化、特色化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接待服务设施和消费专区,培育度假消费热点。重点建设肇庆万达度假区,打造成为多产业、多元素衔接交织、满足消费主体多种需求的国际化、绿色化综合度假区。开发多元化度假产品,加快发展健康度假、亲子度假、民俗度假、休闲度假、体验度假等业态。谋划推动集养老居住、养老配套、养老服务为一体的高端养老度假基地等项目。
第三节 全力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目的地
优化全域旅游空间布局。聚焦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健康湾区建设,以水系为载体、以人文为依托、以交通为纽带,全力打造西江百里历史文化风光带,加快构建“中心城区旅游核心、千里旅游大环线、北回归线神奇景观旅游带”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依托星湖旅游景区(七星岩、鼎湖山)、府城微改造项目、端砚文化旅游区、华侨城等核心资源,将肇庆中心城区打造成为全市旅游集散中心和综合服务集聚区。依托城轨、高铁、高速公路等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将各县(市、区)旅游景区(点)串珠成链,构建贯穿全市的综合旅游大环线。以“北回归线上的绿洲”鼎湖山、封开黑石顶和北回归线标志塔、“北斗七星”七星岩、高要八卦村、德庆悦城龙母祖庙等为重要节点,深入挖掘神奇自然文化景观,开发系列特色产品,打造“北回归线神奇景观旅游带”。
优化旅游产品供给。实施“全域旅游十二大工程”,到2025年创建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整合全域旅游资源和产品业态,构建全域旅游项目体系,积极参与粤港澳“一程多站”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打造星湖奇景游、西江贺江文化游、绥江生态游、祈福养心游、特色乡村游、六祖修行游、研学旅行游等七大游线。推动森林旅游、禅宗文化旅游、红色旅游、节庆旅游、古驿道旅游、生态旅游等传统旅游业态转型升级,改造提升旅游景区。培育发展旅游+演艺、康养、民宿、农业、文创等新业态,提高“肇庆周末”品牌影响力。加强七星岩景区保护管理工作,统筹协调好城市建设与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及自然环境永续利用之间的关系。重点支持七星岩、鼎湖山、龙母祖庙、盘龙峡、龙山景区、黄金沟、藏龙沟等现有龙头景区做优做精。将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旅游景区相整合,打造“文化遗产游径”。将端砚、玉器、粤剧、武术、龙狮、疍家婚俗等非遗项目融入旅游项目开发与建设。深度挖掘包拯、六祖慧能、龙母、莫宣卿、叶挺等肇庆和岭南名人资源,打造肇庆名人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实施环星湖旅游业态提升工程,活化提升岩前、出头、石牌等特色社区,发挥区位和景观优势,引入民宿、酒吧、文创等业态,增创一批4A级景区和星级酒店。提升星湖游乐服务水平,提高七星岩牌坊往来岩前半岛的水上公交游船使用率,谋划环星湖“夜经济”,完善星湖夜游设施,建设集商业、停车、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东门、北门广场综合性服务区。
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完善交通连接与换乘体系,打通景区断头路、瓶颈路,提高景区之间以及景区与公交站、客运站、铁路客站、机场、客运码头之间的交通便捷性,优化道路交通引导标识系统。打造以大环市路为重点的旅游交通环回网,打造西江、贺江旅游风景带、省际廊道。规划建设革命老区旅游公路,实现老区旅游公路乡镇全覆盖。加强和完善全域旅游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和气象安全建设,构建覆盖肇庆全域的旅游气象突发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创新营销方式,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数字旅游新技术,实现智慧营销。推动全市涉旅场所实现WIFI、通讯信号全覆盖,全市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实现旅游安全视频监测体系全覆盖。结合GIS技术打造“一机游肇庆”全域旅游智能化移动终端服务系统,全面整合食、宿、行、游、购、娱等资源,建立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
第四节 建设多彩“粤桂画廊”
建设“粤桂画廊”精品线路。以二广高速+汕湛高速+包茂高速、贵广高铁等为主线,整合肇庆、贺州、桂林三地旅游、文化、体育、农业、生态等优势资源,形成“1+3”区域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带,构建千里国家风光带,打造面向世界的康养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为新发展阶段东西部合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板。以陆路、水路、航线为载体,串联形成并推出多条各具特色的“粤桂画廊”旅游精品线路。拓展文旅视界,设计多元文旅产品,通过提升一批、建设一批、谋划一批文旅项目,共建粤桂历史文化游径和旅游古驿道,完善康养、运动设施建设,共同打造“粤桂画廊”汽车营地圈,设立“粤桂画廊”康养、休闲、体育、度假旅游品牌。加强“粤桂画廊”内部省际廊道的规划建设,共同策划“粤桂画廊”文化旅游节。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
提升区域交通通达性。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广贺高速—包茂高速主线通道出入口与支线通道、大型节点之间的交通衔接,争取贵广铁路提速,实现“快进慢游”。加快补齐旅游公路基础设施短板,拓展公路旅游服务功能,共同打造集吃住行购娱为一体的旅游公路。将肇庆—贺州—桂林段高速公路及国道、省道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公路。建设低空通用旅游航空机场。构建水上旅游航道网络,推进旅游水系畅通,提高旅游码头基础设施水平,丰富旅游航线及船舶供给产品,提升水上旅游品质。
强化公共服务领域合作。统一设计、设置具有高辨识度的“粤桂画廊”旅游公共服务标识系统。新建一批酒店、文化特色街区、汽车营地、驿站、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加快智慧旅游发展,搭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共建“粤桂画廊”旅游大数据中心,加强三市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和智慧旅游企业建设,实现旅游网络无缝衔接、数据共享。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和智库合作,推动建立“粤桂画廊”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和旅游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
第九章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以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养精勤农民为主攻方向,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当好大湾区生态农场和“中央厨房”,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推进以南药为主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全省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工作。大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脱贫成效,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第一节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做大做强“肇字号”品牌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肇庆现代农业体系,切实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扩容提质,提升“一县(市、区)一园”规划和建设水平,带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围绕生猪、家禽、南药、水产等农产品,建立健全种养、深加工、检测检疫、仓储物流配送、销售等全产业链,大力提升农业附加值。抓好产业链延伸工程,构建形成粮食、水果、蔬菜、禽畜、水产、南药等百亿级农业产业集群,高水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深度挖掘肇庆特色农产品背后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开展创建“气候好产品”,为特色农产品注入新的高品质认证,持续提高肇庆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附加值。加强全国(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省“十大名牌”农产品、“肇字号”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宣传力度,促进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三品”融合发展。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引导龙头企业完善对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业龙头企业+N+农户”的合作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创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冷链、仓储等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供销社助农服务体系示范带动作用,着力培育新型助农服务综合体,打造县镇村综合服务平台(中心),形成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完备服务体系,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各地完善建设一批农产品冷藏保鲜、净化、烘干、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提升重点产区和特色产业产地初加工水平,促进农产品顺利进入终端市场和后续加工环节。积极培育精深加工企业,加快推动知名企业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物流和食品加工,鼓励建设一批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项目。加快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完善农业支撑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数字农业,因地制宜推动智慧农业示范应用,促进农业精细化、集约化发展。以农业生产数据、市场流通数据为核心,优化整合农业数据资源,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的融合应用,大力推广农业智能装备,探索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和产业化模式。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农用航空,规范和促进农用无人机推广应用。积极促进科研与产业联动融合,推进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肇庆分中心建设。实行耕地分类管理,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快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强化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推动规范建立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提高农业生产的保障水平。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第二节 大力建设以南药为主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基地
推进以南药为主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全省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工作。实施中医药健康产业高地行动,做大做强中药制造业,加快“育繁推一体化”建设。支持南药产业园建设,提倡挖掘老品种,推进南药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生产机械化、产业信息化、产品品牌化。做大南药生态休闲和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推进南药现代农业产业园、南药加工园区、南药集散中心和研发中心、南药康养小镇等项目建设,打造集南药博览中心、定制药园、南药作物公园等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基地,打造深度融合、全面发展的南药健康产业集群。健全南药产业链,加快建设国家级肇庆南药市场,打造集中药标准化种植和精深加工、医药制造、仓储物流、中医康养、健康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南药健康现代化产业新高地。以香雪制药公司为龙头,建设南药定制药园、GAP种植示范园、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岭南地区南药种苗供应基地等。建立优质南药基地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规划建设中药饮片GMP生产示范基地,做强南药深加工现代化中药饮片产业链,打造集冷库、物流管理中心等功能设施于一体的南药仓储物流集散中心,发展集南药多样化检测为一体的“南药检测中心”。
推动南药产业区域合作发展。加强与珠海横琴新区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合作,将我市在道地药材种植培育和生产加工等领域的优势,与港澳在医药研发创新、医药标准认证等方面优势融合,推进南药产业跨区域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加强与云浮、广西梧州、贺州等南药主产区合作,共建南药种植保护基地、南药示范种植基地,共同推进特色中药种植规模化、产业化。
第三节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建设农村生态宜居家园。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开展村庄清洁、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等行动,推动卫生镇、卫生村建设。抓好四会市、德庆县创建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县。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接驳城镇污水管网。全面开展乡村美丽庭院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景观路和慢行步道,打造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样板。到2025年,80%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按照“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要求,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带动镇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逐步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推动分类减量先行,优化收运处置设施布局,加强收运处置设施建设,健全运行管护制度。建设能力充足的分类体系。提高与前端分类相匹配的终端处理能力,建设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园区,统筹各类生活垃圾处理,健全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合理布局回收网点和分拣中心,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向社区和农村延伸,促进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
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公共场所的文明厕所建设,科学安排农村厕所建设改造。加大对卫厕、户厕无害化处理改造力度,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户厕和公厕接入污水管网进行集中处理。普及农村旅游区公共厕所,完善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等人群使用的公共厕所无障碍设施。建立健全农村公厕长效管护机制。
第四节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提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扎实推进中央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抓好空壳村、薄弱村整治,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强集体经济发展统筹扶持力度,编制集体经济转型发展规划,制定市县镇三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强化土地、资金和人才等政策支持,统筹整合资源、资金投向集体经济项目,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均衡发展。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激励和考核机制。推动农村“三变”改革(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不同地区、多种形式提升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建成功能完善、运行规范、基础完备,与农户保障需求相契合的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全面开展农村耕地抛耕弃荒整治,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研究制定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实施意见和配套扶持政策,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搭建土地流转平台,最大限度保障各类农业项目用地。严厉整治违法违规占地建房行为。有序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探索开展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建立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进一步激活农村土地经营权,盘活农村闲置废弃农房和闲置宅基地,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分类分批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到2025年,60%以上存量农房完成微改造。
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精准农业、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产业发展,规范有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积极稳妥推进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试点工作。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激活农村要素资源,促进农业农村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流、物资流。创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为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捷金融服务。依托供销社或供销行业协会大数据,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肇庆供销e贷”金融服务,提供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贷款。
第五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脱贫成果。压紧压实“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按照“防返贫、防新贫、稳脱贫、稳增收”原则,建立健全精准防贫监测预警及动态帮扶工作机制,通过“扶、带、帮、引、提”五种方式,开展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科学帮扶,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体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以产业扶贫方式解决“夹心层”问题。全力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东西部协作决策,持续深化与协作地区两市合作,巩固拓展扶贫协作成果,开创肇庆东西部协作新局面。
构建稳发展促增收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和致富能人的带头作用,以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建立“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长效脱贫机制,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与省内外大型批发市场、采购商、商超精准对接,通过消费扶贫带动农产品销售。
促进扶贫资产和产业持续发展。加强资金资产项目管理,建立完善资产管理长效机制,切实保障脱贫人口收益。继续加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拓展扶贫产业链条,拓宽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扶贫产品稳定销售。
第十章 稳步扩大内外需,建设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节点城市
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注重需求侧管理,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加快升级,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充分发挥面向大西南门户作用,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促进“双循环”,加快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节点城市。
第一节 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效能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产品供给资源,着力增加高品质产品供给,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紧密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发挥龙头企业特别是“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着力攻克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和对外开放,优化服务业发展制度环境,培育服务业优质供给。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绿色农产品供给。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质量强市,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落实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监管任务,促进企业质量技术品牌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对市场需求的适配性。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放宽准入限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
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加强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支持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健康发展。依托交通枢纽、生产基地和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布局建设一批产地型、枢纽型专业化批发市场、仓储物流设施,畅通制造业企业上游原材料采购和下游产品销售渠道,支持大型制造企业引进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与商贸流通企业和电商平台企业联合组建产供销联合体,促进供给体系与流通体系精准对接,推动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重视保持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主要产业门类间合理的比例关系,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打破区域间产品和要素流动的藩篱,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获得要素资源、市场准入和产权保护。健全征信、支付、结算等交易支撑体系,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强化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
第二节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交通、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提高县城承载能力。支持管网改造、电梯加装等,发展居家养老、家政等多样社区服务。积极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县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旧城更新,重点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大环保设施、社区公共服务、智能化改造、公共停车场等薄弱环节建设力度。新建一批立体停车场、老旧住宅小区周边的路侧停车场等公共停车设施,建立完善弹性停车、错时开放、潮汐停车、共享停车等政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区交通标线设施,在各主要街道、重点路段增设小汽车停车位,在各条繁华路段增设摩托车、电动车停车位。加快推进停车场综合管控平台建设。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大公路危桥改造力度,加强乡村道路养护管理。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应用4K/8K技术,大力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和相关领域的应用。推进公共AI算力、开放平台、知识中心等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数据中心绿色化、模块化、功率密集化升级。开展“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推进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5G+智慧园区”。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终端和智慧能源设施布局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推进公用和专用充电桩、综合供能服务站(含加氢站)等新能源终端设施建设,鼓励新(改)建住宅小区、办公楼、商业综合体等场所车位同步建设充电设施。探索“5G+智慧电力”融合模式,推动电力物联网建设,完善城市电能“一张网”。加大在工业园区、重点工业企业推进供能设施一体化建设力度,构建高效洁净、无缝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
促进产业投资稳定增长。聚焦制造业发展方向,引进落地一批投资额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全面提高项目开工率、资金拨付率和投资完成率。加强财政引导支持,推动企业实施提质增效、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和绿色化发展,重点支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技术改造项目和重大平台建设,助力企业增资扩产、转型升级。
推动政府投资更加精准、细化。完善政府投资体制,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管理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造价等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创新投资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监管体系,加强和改进投资监督管理。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破除民间投资进入补短板等重点领域的机制障碍。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投资项目审批服务能力改革措施落地见效,优化完善产业投资项目直接落地“双容双承诺”制度,探索开展信用承诺制等进一步深化改革措施,建设“一次办成”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体系。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加快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各类载体和平台建设。完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补短板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优化民间投资项目要素保障和协调服务,降低投资项目建设成本。
第三节 全面促进消费提档升级
鼓励支持中高端消费。谋划建设湾区西部中高端消费中心,以世茂城市综合体、肇庆万达度假区等为载体,谋划引进奥特莱斯(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和名优品牌、奢侈品等中高端品牌旗舰店、折扣店,吸引周边大西南地区中高收入人群来肇消费。立足各县(市、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布局,通过集聚资源,促进形成更多大型交易市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便捷化的需求。建设水产品、绿色农副产品、南药等食药品批发市场,中高端品牌二手车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铝材、水泥、木材等建筑原材料及陶瓷、建筑装饰等大型建材交易市场,端砚、玉器等文化产品交易市场。整合升级现有的红木家具、金属产品、汽车零配件等传统交易市场,加强配套产业嵌入消费,增强一站式消费功能。以肇庆新区商务中心为主,积极打造大湾区、大西南区域性会展中心,主动承接举办大型品牌展会,推动商贸、旅游、文化、体育、会展消费联动发展。以肇庆万达度假区、广东(大旺)国际赛车场等为主要载体,建设大湾区体育赛事名城,融合旅游、度假、养生等业态,促进高端体育消费。
着力升级大众消费。促进汽车消费,拓展县域市场,落实省建设县域汽车综合卖场的指导意见,引导汽车生产经营企业下沉业务渠道。落实购置新能源车辆免征车辆购置税、二手车经销企业销售二手车减征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推动购房消费向住房消费转变,围绕租赁住房、装修改造、配套升级、品质改善、提升服务等消费需求,推动旧城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居住品质提升,促进家居建材、家装、物业服务等关联行业消费。增加医疗、教育、社保、住房、就业、养老、育幼、体育、科研、环境保护等社会性消费,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加快建设“社区便民消费服务圈”,聚焦社区家庭日常所需,建设集家政、保洁、养老、托幼、保健、维修、安装等业务于一体的多元化社区服务中心,以及以满足居民文化艺术、体育、心理咨询等健康需求为主的康乐中心,积极发展社区商业。高质量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引导社区与“肇庆名厨”“肇庆工匠”“肇庆管家”培训基地建立长期劳务合作关系,优先解决本地就业、就地就业,培养优质技工人才,积极参与本地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特色化消费街区,打造高品质“城市旅游消费圈”。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肇庆)旅游港,推进名优特产一条街、美食一条街和文化时尚一条街建设,打造集食、住、玩、游、购、娱于一体的“广府新天地”。依托府城和星湖商圈打造一批“网红”打卡点。积极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圈”,进一步整合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高质量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升级改造农贸市场等零售网点。强化东南板块对西北板块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大型商场、超市、商业综合体连锁化、品牌化运营,提升西北板块消费水平。积极构建“夜间消费圈”,探索打造“夜经济”+文化、体育、风景等体验式夜间消费热点,激活“夜经济”。把握我市主办第四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机遇,做旺世广会等会展消费。
扩大城乡消费市场。统筹电商、邮政、快递、交通运输等资源,推广集约配送、共用网点、统仓统配等模式,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实现“村村通快递”。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消费,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完善农村旅游交通网络,加强农旅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支持利用特色乡村资源发展康养、休闲、度假、体育等新业态,打造乡村旅游景区、度假区、野外竞技场等,配套景点建设民宿、农家乐、生态园、产业园、房车营地等食住娱购一体化的消费场所,打造极具特色的农村旅游消费产品和品牌,拓宽农村旅游消费市场。深入实施消费扶贫,推进名优特新农产品线上线下展销。
培育发展新型消费。扶持重点商贸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传统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发展,创新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模式,发展协同经济、社交电商、无人零售等新业态。拓展无接触式消费体验,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融合化在线教育、便捷化线上办公。加大力度支持大润发优鲜、昌大昌、沃尔玛等商超电商平台发展,鼓励企业借助其他生鲜电商平台发展线上业务,大力支持配套产业组团落户肇庆。支持高济•邦建等医药电商发展。鼓励扶持玉器、端砚、兰花、本地特产食品等线上直播电商做大做强。促进信息消费,扩大4K电视消费,推动5G+4K/8K超高清视频的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鼓励促进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等新型信息产品消费升级,扩大超高清视频、数字媒体等生活信息服务消费,拓展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公共信息服务消费市场。积极培育定制烘焙、定制服饰、定制场景等定制消费。支持培育VR沉浸式体验、AR游戏等体验式消费。
推动海外采购。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落实国家、省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政策措施,优化市场流通环境,加快出口产品转内销市场准入。在挖掘需求潜能,稳定外贸市场基本盘的基础上,协助本地外贸企业与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建立稳定合作关系,鼓励出口企业与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知名电商平台对接,积极推动本地出口产品进商超、进市场、进步行街、进展会,搭建线上线下多渠道内销平台,推动内销规模化、品牌化。
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实施消费环境优化行动,加强市场秩序监管,完善消费奖励措施,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消费后评价制度,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健全产品及服务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形成完整的肉菜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规范餐饮、医疗、养老、家政等重点领域服务标准,开展标准化试点。推进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加快探索商务领域行政管理事项中应用信用信息。
第四节 扩大开放和区域合作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度合作。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加强对东盟、南亚等国家和欧盟地区招商引资力度,强化产业、文教卫、科技、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充分发挥珠江—西江黄金水道和综合交通网优势,力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宗货物在肇庆集散通关,对接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铁路、公路,输往云南、广西、湖南、粤北等地,促进物流及产业的深度交流。加快与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合作机制和平台。加强与广府人联谊总会及世界各地广府人联谊分会合作,努力办好第四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建立肇庆本土企业培育主体库,推进企业国际化进程。建立完善“一带一路”经贸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相关政策、产品导向、产品需求、贸易摩擦、风险预警等信息,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开拓市场、规避风险。推进在“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地区设立驻外经贸代表机构,鼓励企业按照所在地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商会、协会等组织,共同维护企业合法利益。探索建设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和产业集聚区,支持企业与沿线国家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入驻园区开展投资合作。主动对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在肇庆复制推广。利用自贸区资源,建立健全开放性合作体制机制。
加强珠江—西江经济带合作。依托高铁、城轨、高速公路、黄金水道、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等水陆空铁联运综合交通网络以及广茂铁路等传统铁路货运通道,突出“菜篮子”与贸易畅通建设,以商贸物流合作为突破,以珠江出海口周边大型港口及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高水平开放门户为引领,以大西南经济腹地及“一带一路”东南亚桥头堡为基础,强化物流分拨仓储功能,提高交通物流能力。健全区域通关一体化服务体系,促进贸易便利化。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开发建设。
加强粤桂黔滇高铁经济带合作。加强与广州、昆明、贵阳、南宁、桂林、黔东南等超级旅游集散地资源与市场联动,发挥贵广高铁、南广高铁在肇庆东站交汇的区位交通优势,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及配套商务服务区,设立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带动发展食品配送、车辆服务、数据后台、呼叫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会议培训、检验检测、设备维修等高铁商务服务产业。
加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合作。加强与佛山合作,承接先进装备制造生产环节及部分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环节,吸引部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落户。以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为重点,积极与江门开展合作,培育发展轨道装备零部件生产制造及检测维修产业。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通用航空装备、生产服务业等为重点,吸引珠海相关领域企业来肇设立零部件生产制造及维修检测基地。以新能源装备、卫星及应用等为重点,促进与中山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产业链对接,合作培育发展无人驾驶、新能源应用示范等新业态。以重要基础件为重点,推动与阳江金属加工等领域产业链对接,合作培育金属新材料、工业母机、精密零部件等新业态。
第五节 提高外资外贸水平
进一步拓宽对外开放领域。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实施管理。全面取消未纳入负面清单的限制措施。鼓励外商投资新开放领域,尤其投向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金属加工等主导产业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大健康、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经济新业态。支持外资企业以特许经营方式参与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公用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外资参与研发创新,鼓励外商投资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优化外商投资管理与服务。执行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简化外商投资项目管理程序和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变更管理程序。全面落实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水平,充分发挥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对加强投资促进、保护和管理的支撑作用。建立完善信息报告执法监管体系,加强信息报告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工作机制,妥善处理外商投资企业投诉事件。
提升贸易通关便利化水平。继续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巩固压缩整体通关时间成效,进一步简化进出口环节,积极推进进出口监管环节实现全面网上申报、网上管理。落实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公示制度,提升口岸信息化水平,降低口岸收费。
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汽配、电子信息、五金等特色品牌,助力企业开拓多元国际市场。优化进口结构,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零部件进口,支持改善民生的消费产品进口。完善新业态扶持政策,加大对跨境电商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全力建设中国(肇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不断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规模。持续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强对企业的精准扶持,提高服务企业水平,引导企业积极参加进博会、广交会、海博会、东盟博览会等展会,支持外贸企业发展。
第十一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继续深化“放管服+数字政府”改革,统筹建设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造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一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国家部署,再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深化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大力推进放权强区,理顺市、区两级管理体制。全面建设项目审批平台,推进“企业开办智能审批系统”建设,推动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一网通办”、全链条服务半天办成。全面实施“一次办成”肇庆模式,实现统一入口、一表申报、同步推送、数据内部交换。推进园区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开展“减证便民”行动,简化优化一批证明材料和证明事项办理流程。全面加强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涉企优惠政策一窗通办。继续深化“三个一批”改革,提高审批效率,推进项目落地。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探索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加强招商项目“台账式”“清单式”管理,提供项目落地全过程“保姆式”服务。
加强“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加强“数字政府”顶层设计,创新“政务服务掌上化、社会治理可视化、行政协同整体化”等改革建设理念。建设移动化的应用体系,构建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建立互联互通的数据资源体系。完善可持续的管理体系,打造一体化高效运行的“整体政府”。强化全周期安全防护,构建“安全可信、合规可控”的立体纵深防御体系。加快完善县(市、区)、乡(镇)实体办事窗口标准化建设,推动政务大厅自助终端由专用一体机逐步转换为综合一体机。全面实施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政务服务改革,深化政务公开,优化升级省政务服务网肇庆专区、“粤省事”肇庆专版、“粤商通”肇庆专版、“粤政易•肇庆易”、“悠美肇庆”等数字化平台,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等新技术,提升云、网、数基础支撑能力,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互联网+监管”,实现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指尖办”“一网通办”“一次办成”“免证办”。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建设数字档案馆(室)。积极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加快构建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健全政务诚信管理制度,全面升级优化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各类信用信息的归集、公示和共享应用。探索实行信用信息分类评价和管理,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完善信用修复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以信用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探索行政管理事项中的信用承诺、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应用机制。大力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发展,健全社会信用服务体系。
第二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属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市属国有企业分类管理制度。深化市场化选聘类企业的选人用人机制改革,建立市场化劳动用人机制,实行高级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建立市场化选聘人员退出机制。深化市场化选聘类企业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企业工资总额与企业效益挂钩、市场化选聘高级管理人员薪酬与企业效益挂钩、中长期激励等机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优化国资权责清单,实施国资国企信息公开,加强国资风险防控。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在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项目。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资本运作平台作用,以公共服务、高新技术、生态环保、战略性产业为重点领域,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非国有企业发展。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全面落实惠及民营企业的减税降费政策,通过弹性年期、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供地方式,降低民营企业用地成本,对盘活低效用地给予奖励。实施小微企业“零成本”接电,推动企业使用网络提速降费。降低民营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推动减事项、减材料、减时间、减跑动,着力打造“一门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成”的政务服务环境。完善政府与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商会、协会的沟通联系机制,建立健全企业诉求受理必应机制,优化企业司法救助必助机制,建立惠企政策贯彻落实和考核机制,完善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和服务链条。坚持依法行政,依法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不受侵犯,建立营商环境监督员制度,改进涉企政策执行方式,严格规范涉企执法检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给予大型民营企业对公共设施冠名资格。
第三节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推进人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人才的社会性流动和吸引高端人才的体制机制。推进劳动力城乡流动,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跨区域、跨行业流动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健全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公共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均等化。
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支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加快完善城镇建设用地价格形成机制和落实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政策,推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推动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用地有偿使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交易。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建设工业用地统一交易平台,探索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完善闲置土地使用权收回机制。探索“留地”等安置方式,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深入推进“产业用地整理提升专项行动”,加大盘活闲置土地力度,充分运用“增存挂钩”“三旧”改造等政策,构建项目“拿地即开工”的全过程审批服务链。
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技术要素配置机制,优化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资源有效配置的制度安排,强化技术市场服务能力,建设综合性技术市场,试点实施支持个人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和转化的政策,建立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探索制定完善数据权属、开放共享、交易流通等标准和措施。
第四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预算收支管理改革。推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向县级延伸,科学划分预算管理各环节权责,引导推动预算执行主体责任归位预算单位。探索构建权责清晰、设置合理、操作顺畅的预算执行流程,将工作重心向预算编制和监控转移。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市与区之间收入分配关系,探索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深化法治财政建设,提升依法理财水平,完善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清单制度,实行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
提升税收征管效能。深入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创新税收管理理念,建立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改革税收管理方式,整合管理平台,重构税收管理流程,深化完善政府税收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管理。
深化融资体制改革。健全金融组织体系,丰富金融市场要素,吸引法人金融机构进驻我市或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做强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引导农商行回归本源。发展特色金融,完善绿色金融发展机制和健全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支持项目实施主体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募集发展资金。落实已出台的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的优惠奖励办法,推动辖内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并购重组,鼓励企业通过配股增资、发行境外债券、转让经营权等形式扩大融资规模。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合作设立特色子基金,支持企业股权融资需求。创新间接融资支持方式,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健全银企对接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融资体系,创新中小企业用款还款方式,强化与政策性银行资金、保险资金合作对接。
第十二章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肇庆
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碳达峰为牵引,持续深化产业、能源、交通等方面结构调整,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肇庆特色生态经济体系,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建设全国生态示范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典范。
第一节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加快推广先进环保技术。大力开展清洁生产技术示范项目,推广安全高效、能耗低、环保达标、资源综合利用效果好的先进生产工艺,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广生态旅游、农产品精加工等绿色产业生态设计、生态环境质量检测和预警技术、生态环境恢复、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推进节约用水工作。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及土壤污染修复,示范推广节水灌溉、化肥农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绿色生态环保技术。积极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广节水、节料等清洁养殖工艺和干清粪、微生物发酵等实用技术,提高饲料转化效率。推进环境信息化能力建设,建立“感知环境、智慧环保”物联网体系,实施气象保障和大气防治建设重点工程。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体系建设,推进环境信息化能力建设。
坚持产业绿色发展。发展绿色工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节能环保龙头企业,促进大气治理重点技术装备等产业化发展和推广应用。全力发展山水风光游、森林游、农业生态游、文化古迹游和民俗文化游等生态旅游业,创新发展生态服务业。
促进新能源智能化分布式发展。建立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能源体系,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水电、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使生产过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零排放。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倡导低碳出行,大力推广新建绿色建筑,积极开展绿色低碳社区、绿色低碳学校、绿色低碳机关等创建活动。加强绿色消费宣传教育,培养绿色消费理念,积极推行绿色采购,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第二节 推进新型生态环境治理
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重点污染源监管,逐步推进重金属特征污染物的在线监控和重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制定实施污染综合防治方案,推进水污染防治。以西江北岸优质水果产业带项目和怀集梁村平原优质粮食基地项目为试点,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助,降低种植业化肥农药面源污染。积极开展船舶污染治理,深化重点流域污染防治,细化西江干流、贺江、新兴江等西江流域和绥江流域的污染控制单元,合理分配许可排放量,逐年确定各控制单元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建设广宁县绥江生态新城。大力整治黑臭水体,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强与广州、佛山等城市环保合作,大力推动珠江综合整治。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环境资源共享和流域环境协同整治,构建水质预警机制,完善跨界水体联防体系。与上游贺州市、梧州市和下游佛山市联合建立西江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实现数据共享。强化水安全保障,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全过程监管饮用水安全,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保障公众饮水安全。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力度。
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继续推进VOCs和NOx减排工作,重点抓好VOCs工业减排、柴油货车排放监管、船舶油品监管、禁止露天焚烧、扬尘控制等工作。加快推进各地黑烟车抓拍点位建设,形成全市“一张网”。严格管控非道路移动机械,严格落实编码登记管理,逐步消除冒黑烟机械。加强能力体系建设,组建臭氧传输通道关键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监测网络。强化预警预报,及时启动应对不利气象应急机制,严格落实各项管控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污染峰值、缩短污染过程。
推进声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加强工业噪声控制,积极推动企业采用低噪声设备及工艺,强制降噪整改位于人口密集区域且噪音污染严重的噪声源。加强建筑施工噪声控制,合理布置噪声源设备。加强交通噪声控制,开展低噪声路面示范工程,在道路建设和改造中,因地制宜采用降噪技术和降噪材料。加强靠近居民住宅区的道路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完善噪声监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覆盖的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扩大道路噪声监测范围。
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补齐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短板,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新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大力推动“无废城市”和“无废湾区”建设。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制度,到2025年,基本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规范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运营,合理升级改造一批垃圾转运站、收集点等配套设施,保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加大投入,保障环境卫生作业、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营和垃圾分类处理经费,促进环境卫生作业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提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高标准建设清洁焚烧项目,“十四五”期末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科学配套环卫基础设施,防范化解“邻避”问题。规范厨余垃圾处理、中转站运营、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提升专业化运营管理水平。逐步推进环境卫生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进一步实现环卫作业规范化、精细化、智慧化。
第三节 创新生态文明制度
完善源头保护制度。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开展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根据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环境容量等因素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或鼎湖山等自然保护区率先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试点,设置预警控制线和响应线,实行资源环境承载力公示制度。
完善过程监管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自然资源用途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土地、水、矿产、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和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坚持资源优化配置,探索建立适合肇庆实际的多种生态补偿模式,以西江、贺江、绥江为重点,推动受益区域向肇庆进行生态补偿。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保持全市环境信息公开率100%。
完善后果奖惩制度。对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修复、污染防治、项目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环保能力建设等绿色创建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单位进行奖励。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探索建立将考核结果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资金安排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体系。严格实施环境安全责任制。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体系。
完善生态保护市场化机制。建立政府环保投入常态化机制。推动设立环保专项基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建设。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污染治理收益的共享机制。引导辖内金融机构为污染治理的第三方服务企业的融资提供便利。加快节能环保等绿色产品认证。建立绿色产品标准推广和认证采信机制,在建材、食品、农副产品、南药等优势产业试点推广绿色产品认证和采信。健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对环保诚信企业采取激励性措施,引导环保良好企业持续改进环境行为,对环保警示企业采取约束性措施,对环保不良企业依法采取惩戒性措施。全面记录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建设环境行为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实施信息化管理。
第四节 加强自然生态修复与建设
加快推进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科学确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指标体系,统筹市域范围内林地资源布局,明确林地保护利用方向和林地定额指标。加强生态公益林封育管护,重点加强石质山地、荒山荒滩、重要水源地和沿江生态景观林地带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建设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国家储备林基地。加强速生丰产林、油茶林及珍贵树种等林地中幼龄林抚育,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加强松材线虫病、薇甘菊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推进自然湿地保护修复与治理。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控制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开发建设,建立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科研监测体系。强化重要水库集雨区保护,严格限制重要水库集雨区变更土地利用方式。加强湿地公园体系建设,将星湖湿地公园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加强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制定“一河(湖)一档”、“一河(湖)一策”方案,强化对河道管理保护的分类指导。建立河湖日常监管制度,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设障、捕捞、养殖、采砂、采矿、围垦、倾倒废弃物和非法侵占水域岸线、水源等活动。推进粤桂水域综合整治工程等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实施河坡绿化。
有序推进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以“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的矿山为重点,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体系、监测监督体系、保护和防治体系,构建“中央和省财政支持、地方负责、全面规划、限期治理”的责任机制和“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新模式,加强废矿、尾矿治理和生态修复。
第十三章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相互促进。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市民道德建设。实施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行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倡导市民“守法、诚信、有礼”文明行为。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学习宣传活动,健全礼遇帮扶先进典型机制,扞卫关爱英雄人物。加强青少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文明创建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完善市县镇村“四级文明联创”,实现全域文明创建。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广泛开展,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推广“共青团组织+专家智库+行业力量+社会组织”的志愿服务参与模式。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工作,健全信用奖惩机制。弘扬时代新风,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持续深化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就餐等公共文明风尚行动,推进“光盘行动”“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文明实践。深化网络文明建设和网络空间治理,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加强家庭文明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推动家庭文明、家庭教育、家庭服务、家庭研究工作。建立完善促进男女平等的家庭政策体系,推动完善生育支持、儿童养育教育、赡养老人、特殊家庭救助关爱等政策。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家庭教育工作机制,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动各县、镇(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社区(村)家长学校全覆盖。倡导构建男女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促进夫妻共同承担儿童的抚养、教育、保护责任,支持家庭承担赡养老人责任。完善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机制,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促进家庭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新时代家庭观,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风尚。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推动智慧广电•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电视大屏推进党史学习、党建宣传进村入户,巩固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推进村务、党务、财务三公开,畅通社情民意、推进平安村居(雪亮工程)建设,推进普法宣传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建设特色农产品智慧广电商城,通过农家电视屋和电视课堂,提升乡村文明水平。
第二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构建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加强文化产品、惠民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高水平建设市博物馆、市文化馆新馆等重点设施。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着力完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创新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创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科技馆、公共美术馆、公共博物馆(非文物建筑及遗址类)、烈士纪念设施等免费开放制度。健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运营和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合作共享。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加大市、县两级社会科学普及事业经费保障力度,确保专项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
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健全舆论引导机制,构建网上网下一体的主流舆论格局。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
第三节 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事业
完善文艺生产机制。建立健全文艺人才评优激励机制,重点培养一批文艺宣传骨干,创作提升一批文艺作品,组织培育一批公益性文艺社会组织。健全文艺创作扶持机制,发挥专业艺术院团、文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培育文艺人才,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文艺创作,完善开放式、市场化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运行机制。支持有条件的报刊、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电影院线、融媒体平台设立青年栏目、节目并加大青年文化精品的宣传。
打造文艺创作平台。以全市群众文艺创作作品评选和展演、百镇千村文化节、鼎湖山音乐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为依托,扶持建立一批文艺创作实践基地。开展“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打造丰富多彩的“文艺+特色产业”“文艺+特色旅游”“文艺+特色文化”等品牌,提升创作生产的能力和水平。培育和扶持民间创作力量,依托各类文艺社团,提供群众文艺作品评选和舞台展演平台,推动群众文艺创作繁荣发展。
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推广。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加大文艺创作生产扶持力度,以粤剧、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动漫、群众文艺等领域为重点,推出一批反映肇庆地方特色、在国内省内产生广泛影响、受到观众和市场普遍好评的精品,争取作品或项目获重要奖项和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资助。推动文艺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媒体有机融合,促进优秀文艺作品的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遴选具有代表性的当代文艺精品,进行外语翻译、出版、播映、展示。以宣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等全市性大型文化活动为载体,打造一批具有肇庆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出版一批文艺精品、理论精品着作,办好重点文艺评论报刊、网站和栏目,打造优秀文艺作品传播的主阵地、主渠道。
第四节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
推进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落实国家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的规定,推动不可移动文物的抢救与预防性保护。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机制,创新利用模式,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资源。加强馆藏文物的技术性保护,做好征集管理和陈列展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宣传,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社会效益。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推进肇庆古城墙申遗。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制定和完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机制,加强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分类和归档,完成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建成资源数据库。深入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传统工艺传承和再创造能力,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参加研修和培训,增强非遗传承活力。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投身非遗保护传承,建立1个省级以上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5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打造非遗品牌活动,重点支持开展大型特色民俗节庆活动,提升高要春社、悦城龙母诞、德庆元宵节、封开五马巡城舞、鼎湖烧番塔、下帅牛旺诞等民俗节庆的影响力。促进非遗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开发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打造非遗旅游目的地,探索挖掘“非遗+研学”“非遗+康养”“非遗+演艺”“非遗+文创”“非遗+民宿”等市场潜力。探索建立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研究基地,重点支持对肇庆非遗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研究。设立市、县两级非遗专题展厅,提供更广阔的展示交流传播平台。
第十四章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市
深化教育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新时代教师发展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
第一节 深化教育重点领域改革
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构建以学区为单元的现代教育多元治理结构,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监督的现代学校治理格局。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从决策、执行、监督等多个环节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多元教育评价制度体系,开展针对不同学校的个性化评估。将中小学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推广共青团“名师工作室”和少先队“名师工作室”。
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加强对集团化办学模式机制创新、办学瓶颈问题等研究,推进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办学作用,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民办学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审、科研资助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促进产教融合,实现增量改革,鼓励和扶持企业开办与区域产业发展密切对接的职业院校。加强与国外以及港澳教育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小学学习借鉴教育先进地区学校的办学经验。
深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改革。继续深化“县管校聘”改革,进一步细化优化实施方案,合理调配各学段教师配置,优先满足师资不足的学校。全面推广义务教育“城乡联动、双向提升”改革,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际交流的力度,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落后地区师资水平,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实施新一轮“强师工程”,努力建设专业化创新型校长和教师队伍。配齐配强各级教研机构专职教研员,推进研训一体。积极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
第二节 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推进城乡区域教育均等化。强化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挖潜调剂各类事业编制资源,优先用于补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保障教育发展需要。加大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力度,大力实施“上岗退费”政策,为农村学校补充配备紧缺学科教师,提高高中专任教师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
切实保障相关群体受教育权利。落实各类人员子女教育优待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入学权利,完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招生录取办法,引导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通过积分制等政策入读公办学校,保障持有港澳居民居住证的港澳居民来我市平等享受当地随迁子女入学相关政策和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做好控辍保学,重点加强无人监管、失学辍学等农村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困境儿童就学保障,确保贫困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
提升城乡教师待遇水平。优先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对优秀教师发放特殊人才补贴。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联动机制,学校所在地调整公务员工资待遇时,相应调整教师工资待遇。将中小学教育资金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确保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提高农村教师收入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山区及农村边远地区从教。
第三节 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增强基础教育普及普惠。坚持公办为主,持续推进学前教育“5080”工程,积极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新建扩建公办幼儿园,促进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进一步巩固、提高。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提质,新增一批高质量义务教育学校,增加义务教育学校学位供给。支持端州、鼎湖、高要、四会、肇庆高新区等地加快中心城区学位建设力度,解决城镇义务教育学位紧缺问题。
增加优质学位资源。全力推进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辖区基础教育扩容提质“两个工程”三年攻坚行动。通过优质学校办分校、“一校多区”、多校协同、区域组团等集团化办学模式,打造一批优质学校,实现优质学校倍增,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支持肇庆新区将新建中小学校用于开办公办学校。加强与广州、深圳、佛山等先进地区的结对帮扶。
第四节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
加快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全力创建广东公共卫生与健康医学院(筹)。加快香港都会大学(肇庆)、广州华商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四会校区、广东肇庆航空职业学院、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建设,支持肇庆学院新校区、广东金融学院(肇庆校区)商学院建设。
加强产学研合作发展。加强与国内外尤其是理工类高等院校、大型教育投资机构合作,支持肇庆学院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面向“4+4”产业体系,校企联合打造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政校企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鼓励支持肇庆学院、广东理工学院、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组建肇庆学院科协联盟、西江流域校地合作智库、肇庆中小微企业协同营商智库等新型智库。
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结合本地产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应用型”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落实中高职贯通融合教育培养,促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协同发展,加快完善中职高职教育一体化、普高与中职教育一体化、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中职与技工教育一体化、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五个一体”,积极规划职业教育发展园区,通过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吸引一批国内外高校、教育集团来肇办学,构建具有肇庆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努力建设一所综合性公办高职院校,完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畅通中高职贯通培养渠道,引领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第十五章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康肇庆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化布局,全面实施健康广东行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高市民身体素质。
第一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发展。推进建设较为完善的医联体发展体系,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参与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加快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形式的医联体建设。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及流程,通过“三医联动”促进全市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落实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加快健全深化医改的相关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继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按照线上线下公平的原则配套医保支付政策,大力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的紧密衔接。落实国家组织药品、医用耗材组团集中采购和使用要求,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等机制,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结合各地经济发展、人口总量和增长趋势、妇幼保健需求、群众就医需要等实际,合理规划布局医疗床位资源,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率。健全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全成本核算与控制等经济运营管理制度,推广“两个允许”薪酬制度改革,推动公立医院实现“三转变、三提高”。持续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推动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第一人民医院加快创建高水平医院,建设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平诊疗中心及医学研究中心,不断提升公立医院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
加强妇幼健康保护。实施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达到国家消除项目各项指标要求。继续实施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城乡妇女宫颈癌、乳腺癌“两癌”免费检查项目,进一步提高筛查率。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完善省市县三级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救治、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开展婚前孕前保健、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出生缺陷综合防控。提升妇幼保健院综合服务能力,市、县均建设1所标准化妇幼保健机构,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甲”妇幼保健院,积极推动县级妇幼保健院“二甲”创建工作。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达0.85名,床位增至2.2张。
加快发展多元化办医。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民营医疗机构。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合作,支持并鼓励港澳资本和服务提供者在我市开办医疗机构。鼓励公立医院以托管等形式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允许公立医院和港澳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社会力量合作办医提供高端医疗服务。鼓励公立医院在职和退休医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兼职开办诊所。
推进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科学有效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市县镇三级卫生行政执法体系,建立专业高效、统一规范、文明公正的卫生健康执法监督队伍,健全卫生健康执法机制,实现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法治化、技术化、信息化、公开化、动态量化、整治常态化。
第二节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与振兴发展
构建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构建以高水平市中医院为示范带动,县级中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为补充的中医服务网络。支持市中医院创建广州中医药大学肇庆医院,补齐县级中医院建设标准短板,支持具备条件的医院创建三级中医医院,力争县级中医院总体排名进入全省中上水平。各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规范设置中医药科室,提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服务能力,实现村卫生站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力争至少5个县(区)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培育中医名科名医品牌。实施中医治病防病能力提升行动,加强中医经典科室、中医专科诊疗中心、中医传统疗法中心建设。借助我市与广州中医药大学战略合作平台,引进高水平中医专科团队,建成一批国家、省、市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实施名中医培育工程,打造高水平中医临床专家队伍,建设一批国家、省、市级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中医院梁剑波学术研究中心国医馆”,推进梁剑波学术传承系列项目,弘扬百年岭南中医梁氏流派,擦亮肇庆中医药品牌。
第三节 提高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完善部门间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执法监督体系和能力建设,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紧急医疗救援、综合防控处置和信息报告等综合应对能力。加强市县两级医疗急救体系标准化建设。构建常态化统筹机制。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落实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增强农村、社区防控能力,培育和稳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健全医疗专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提升慢病管理服务质量,加强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工作。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责任制。
推进卫生健康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加强卫生健康监督机构的资源配置及规范化建设,完善依法履职所需的业务用房、设备购置以及执法经费等保障政策,力推端州区、鼎湖区建立独立运作的卫生监督机构。充实卫生健康执法监督力量,加强业务培训,探索在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监督员教学基地,推进卫生健康执法监督队伍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逐步实行职位分级管理与资格管理制度,加强卫生健康执法监督队伍作风和纪律建设,打造公正廉洁、执法为民、敢于担当的执法监督体系。
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完善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规范和应急救治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提高与之相关的人才队伍以及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应急处置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抓好非洲猪瘟、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加强对重大动物疾病的防控力度,建立分级应急预案、疫情监测、检疫和报告制度。强化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加快推进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第一人民医院应急留置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救治突发急性传染病综合能力。开展县(市、区)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达标建设,加强医院重症医疗科、感染性疾病控制科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建立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清单制度。加强疾控机构、传染病医院(病区)、综合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互相制约的新机制。依托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研究医疗电子诊疗系统与医疗系统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之间信息推送、早期预警体系。
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并完善医保异地即时结算制度。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有针对性免除医保支付目录、支付限额、用药量等限制性条款,减轻困难群众就医就诊后顾之忧。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
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应急救援、指挥调度、疾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信息整合能力,建设高效统一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力度,不断提高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全员人口数据质量,提升互联互通标准化水平。加强省市县三级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和县域医共体信息平台的应用,拓展医疗卫生大数据决策分析应用领域,建设广东省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广宁)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湾区中心,建立多部门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机制。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等信息便民医疗服务,全面推广使用电子健康码,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建设互联网医院,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
第四节 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
全面实施健康广东行动。推进合理膳食、全民健身、心理健康、健康环境、控烟等健康促进行动,加强健康影响因素干预。进一步健全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完善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龙头,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为延伸的健康促进与教育网络。加强健康传播、健康促进与教育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健康科普服务能力。推动医疗机构开展线上线下特色健康科普。各社区和单位针对居民和职工的主要健康问题,开展健康传播活动,总结推广具有肇庆特色健康科普适宜技术。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公共场所控烟行动、健康中国行、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国民营养行动计划、健康知识进万家、名医大讲堂等专项行动,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持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推进卫生城镇建设,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成果,改善人居环境,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建设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将促进健康理念融入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各项政策,到2025年,全市建成一批健康示范村镇,形成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建设广泛开展的良好局面。
第十六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人才引育,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切实守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第一节 强化人力资源有效供给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党政人才培养选用,优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强化“政治引领、胆识为先、实绩为上”的用人导向,实施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加大干部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力度,推进党政机关重要岗位干部定期交流、轮岗。注重从重大工作一线选拔考察识别选用干部。加强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进一步畅通国有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渠道。优化完善“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健全权力约束制衡机制,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培养复合型科技服务人才,支持重点发展产业领域的企业培养内部核心技术人才和中青年行业技术带头人。鼓励高校根据地方产业需求设置科技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实践型科技服务人才。实施“粤菜师傅”工程“肇庆名厨”行动,加大力度建设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和工作室,打造一批“特色美食+旅游+乡村振兴”精品线路。推进“广东技工”工程“肇庆工匠”行动,推动市技师学院提质扩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培养,打造特色技工教育品牌,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技能+知识+创新”综合型人才成长立交桥。实施“南粤家政”工程“肇庆管家”行动,开展“诚信创建、产业体系、培训教育、就业创业、品牌推广”五大行动计划,全力打造“十心型”“四高”的“肇庆管家”和“放心好用、诚信自重”的“肇庆家嫂”品牌。深入实施农村电商“十百千万”工程,培育万名农村电商人才。大力实施“乡村工匠”工程,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优化提升“西江人才计划”,建立健全市场化人才配置机制、健全柔性引才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完善人才贡献褒奖激励机制,构建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制度体系。建立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深化人才安居保障,优化提升“人才绿卡”服务功能,提高人才服务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水平,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探索实施差异化人才政策,加大对西北板块和基层一线的人才激励保障力度,引导人才向西北板块和基层一线流动,将人才驿站打造成为各类人才多元化合作交流平台。
实施更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全面深化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城乡劳动者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业,保障本地青年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留肇就业,吸引外地青年留肇发展。加大援企稳岗政策力度,强化阶段性政策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加大对“互联网+”、平台经济等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微经济,鼓励“副业创新”;发展线上直播等服务新方式,催生新岗位新职业。积极推动东南板块高素质技能人才和中青年产业人口落户发展,大力推进西北板块外出务工人员回流。
加强精准就业援助。加强“互联网+就业”服务,依托市、县(区)、镇(街)三级联动机制,线上线下开展就业援助。举办网络招聘会,优化求职线上平台,实时提供精准帮扶。搭建在线职业培训平台,提升就业困难人员素质与技能。推进对口帮扶地区开展就业扶贫、劳务输出工作。
加快建设特色创新创业平台。高水平打造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1+9+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推动端州、鼎湖、广宁、怀集、肇庆新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提质增效,加快推动高要、四会、封开、德庆、高新区新建“双创”基地,构建形成全市各具特色、错位融合“一基地、多载体”的发展格局。依托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主动整合大湾区人力资源服务资源,重点引进发展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灵活用工、海外寻访、人才服务跨境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机构,形成支撑参与国际产业合作和高端人才竞争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高地,建设大湾区连接大西南的高素质人力资源集聚区。
第二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社工服务网络建设。深化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构建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化对医保运行、管理、服务的支撑功能。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等城乡困难家庭及时纳入低保,做到应保尽保。探索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探索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办法。推进殡仪馆火化机尾气排放治理工作。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加强弱势群体就业保障。加强残疾预防,提升康复服务质量。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残疾人维权、法律救助工作,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改造。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残疾人保障和发展的投入,稳步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
健全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体系。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以专项救助和急难救助为主体,以服务救助为补充,社会力量主动参与的综合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完善孤残、残疾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政策,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提升康复服务水平。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推动租购并举,加强公租房建设和保障,按需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逐步推进住房保障货币化。加强租购同权制度建设,保障承租群体享受公共服务社会权益。通过配套建设、集中新建等方式建设人才公寓,并通过购买、租赁市场房源,疏解中高层次人才、新市民和新落户、新就业大学生住房问题。
提高优抚保障水平。进一步创新优化完善移交安置政策,建立专项岗位开发和归集制度,进一步巩固优化军转干部和退役士兵“阳光安置”方式。大力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进一步完善全员适应性培训,推行“定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培训,提高退役军人就业竞争力。健全优化抚恤优待保障体系,持续完善优抚保障经费动态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抚恤补助标准,不断提升优抚对象生活保障水平。加强优抚医院建设,支持肇庆复退军人医院和市军休所资源整合、集约发展,探索与高水平医院、医学院校合作,建设成为军休服务管理、荣军养老、医疗康养一体化的区域性专科新型优抚医院。
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坚持“城市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的理念,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深入实施《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青年发展规划(2020—2025年)》,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完善“党委领导、政府支持、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青年发展格局,构建全面、系统、长效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促进青年加快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制定并落实青年民生实事,切实为青年做实事、解难事、办好事。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健全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咨询机制,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婚姻家庭财产、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和机会,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待遇,提高妇女参与决策管理水平。加强妇女劳动保护、卫生保健、生育关怀、社会福利、法律援助等工作,建立健全困难妇女关爱服务体系,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违法犯罪行为。制定和落实重大公共事件中加强妇女特殊保护的相关政策措施,完善推广分性别统计制度。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保障未成年人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以及身心健康,全面提升未成年人综合素质,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健全儿童保护与服务体系。开展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工作,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建设。提升儿童食品用品质量安全水平,降低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加强儿童网络保护,加强留守、流动、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多元化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推动社区和农村地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发展。发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婴幼儿照护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鼓励用人单位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鼓励幼儿园开设托幼班。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机构制度规范。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不少于5.5个。
第三节 大力推进现代养老服务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机构养老,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实施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重点提升现有县级供养服务设施的照护能力,强化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的兜底保障。鼓励社会资本在我市兴办养老机构,培育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养老服务机构。
逐步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探索“家政+养老”融合试点,培育、引进一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增加嵌入式、多功能、综合性养老服务供给。健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合理规划社区空间,加强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的硬软件建设,提供就近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服务,为周边社区常住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年人提供全托、日托、居家上门、照料护理等服务。建立完善街镇综合服务圈,按照群众需求发展居家社区养老“大配餐”。采取新建配套、改建扩建、资产转划、购置租赁等方式,推进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促进城乡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有机衔接,推动城乡社区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肇庆老年大学建设,扩大老年教育供给。
促进医养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机制,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推广护理站、家庭病床进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建立对口支援、绿色通道和双向转诊联动机制,并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结算范围。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急救、转诊等合作机制,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并协同医疗机构做好老年人能力评估、健康评估、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支持将镇医院转型为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机构。
不断拓宽养老服务市场。加强肇港澳在养老服务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合作。支持港澳服务提供者在肇庆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兴办养老机构,同等享受境内民办养老机构待遇。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大规模培养养老院长、护理员、社工等,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养老服务队伍。发展银发经济,推动老年产品市场开发,推动老年人用品进展会、商场、机构、社区和家庭,加大老年人用品宣传推广力度。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快可穿戴、便携式监测、居家养老监护等智能养老设备以及老年人适用的产品用品和技术的研发、创新和应用。扶持具有福利性质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落实养老服务机构各项财税优惠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探索允许营利性养老机构以有偿取得的土地、设施等资产进行抵押融资。
第十七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肇庆法治肇庆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以创建第1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为契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高防控能力,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把肇庆建设成为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正义、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第一节 加强法治肇庆建设
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推进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依法撤销和纠正违法不当的规范性文件,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运用好地方立法权,健全法治肇庆制度体系,不断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保障良法善治。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科学立法体制机制,加快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重点领域立法。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强化依法行政,加快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强化法治思维,提高运用法治方式、法治手段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各级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全面提高政府为民办事的效率效能。健全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司法服务和保障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健全和落实依法决策机制,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求,深化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组织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综合性督察,深化政务公开,推进行政执法公开化、标准化、信息化。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律师制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率先探索建立全流程、全方位、立体化的司法权管理监督体系,大力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深化民事诉讼制度改革,完善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推进行政诉讼制度改革,促进行政执法规范化、法治化。健全完善刑事执行和强制隔离戒毒体制,统筹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综合发挥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信访等作用,多渠道化解矛盾纠纷。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壮大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推进人民调解与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的有机衔接,发挥律师、行业性和专业性调解组织在多元调解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严格落实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深入推进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深化律师参与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努力实现“应援优援”。加强律师行业党建,完善律师执业权力保障,提升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工作水平。扎实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市民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第二节 创新基层治理
加快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积极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推动社会治理中心向基层下移,全面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综合改革,通过转换频道、厘清责任、整合资源等举措,放权强镇、赋能活村,推动政府治理和群众自治有机衔接。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试点工作水平,以政治强引领、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强教化、以自治强活力、以智治强支撑,全面推行“五治”+“各美其美”治理模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肇庆样板”。
推动基层治理服务重心下移。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持续优化“邻里先锋”工作队“1+2+N”模式,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社会治理数字化平台,加强智慧社区、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建设。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加大强县放权力度,继续向基层放权赋能,进一步发挥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基础性、主体性作用,理顺条块关系,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确保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深化乡镇街道体制改革,做好“镇改街”相关后续工作。
健全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现代科技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打通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搭建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建立健全社会综合治理基础数据库,推进社会治理综合信息系统与“雪亮工程”综治视联网等联网融合。推动政法综治维稳专业数据、政府部门管理数据、公共服务机构业务数据、互联网数据的集成应用,打造集指挥调度、信息研判、应急冲突、网格化服务为一体的社会治理智慧化平台;提高运用大数据辅助决策能力,加快“互联网+政法”服务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发展。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进一步推动基层工会等群团基层建设全覆盖,充分发挥群众各类自治组织作用,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社会治理新格局。进一步完善党建带工建工作机制,提升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和工会的群众组织力,形成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妇女在城乡基层治理中的“半边天”积极作用,提高妇女在自治、法治、德治中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依托妇女议事会,组织妇女参与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及涉及妇女儿童权益事项的协商议事活动。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协助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带动居民有序参与基层群众自治实践,依法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第三节 保障经济安全
保障金融安全。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把握金融领域高风险特点,加强对辖内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完善金融监管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辖区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推动辖内农商行全面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不良贷款压降力度,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及时把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纳入省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防控平台进行监测。加强非法金融广告监测和治理,强化金融与司法合作,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组织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强化小微企业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提升金融工具运用能力。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落实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开展房地产授信风险评估,密切监测、及时处置房地产领域金融风险,合理控制房地产信贷规模占比,有效遏制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强化个人消费贷用途核查验证,严防消费贷变相成为首付贷或违规进入楼市。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债务风险。有效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强化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限额管理和全口径监测,制订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措施。压实市县主体责任,确保不出现债务风险预警地区。摸清政府隐性债务底数,完善隐性债务处置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对风险较大的隐性债务项目实施重点监控、及时预警,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分类审慎处置。妥善处置企业债务风险,制定市属企业债务风险管控办法,实施分类管理,禁止高于行业负债率警戒线的企业开展推高资产负债率的投资项目,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加强资产负债率管理工作,确保全市国有企业严格执行资产负债率预警线和重点监管线。
加强能源安全保障。加强大型热电厂的燃料储备,保障电网安全有序运行。加强对天然气长输管道关键管段的运行维护,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保障上游天然气气源足量、稳定供应。重点成品油经营企业做好油品库存预判,保障用油供应。深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行节能低碳环保电力调度,鼓励电力用户积极采用节电技术产品,优化用电方式。加强充电基础设施配套电网建设和改造,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行为的有序管理,进一步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环境和产业格局。加强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开展节能改造。严格实施节能审查,从源头上提高新上项目能效水平。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强节能宣传,提升全民节能意识。
强化粮食安全保障。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政府保障能力,不断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鼓励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全面提升储备粮运作效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提升耕地质量。推进优质粮油订单生产和优质专用粮食基地建设,促进粮食种植结构优化。支持粮油企业构建以农资配送、农机服务、产后服务、粮食收储、质量检测为重点的现代粮食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加快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设施项目建设,建设粮食仓储设施,提升粮食物流、加工和应急配送能力。提升粮食物流节点接发能力,加强粮库基础功能升级和信息化应用,推行仓储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推广原粮物流散储、散运、散装、散卸,深入推进粮食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互联网+粮食”的大数据应用发展格局。
第四节 健全城市公共安全体系
健全安全生产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制定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责任清单,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加强安全生产全链条监管,持续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农机安全生产措施,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技术服务。健全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开展道路安全防控能力提升行动。加强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网站信息安全保障,加快研发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机制,建立组织严密、高效顺畅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和管理水平。
完善消防保障体系。科学做好消防安全规划布局,加大消防安全监管力度,加强老旧场所消防风险治理,升级改造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消防设施。落实基层消防安全管理措施,推动火灾隐患整治机制建设。升级全市消防救援指挥中心,提升警情和应急通信指挥能力。推进消防科普体验基地建设,加强全民消防安全宣传培训。加强消防人才和经费保障,推动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推进消防科技发展。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安全体系,建立生态防灾减灾应急机制和预报预测系统,加强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生物防火林带794.963公里,维护提升林带14295.12公里,加大森林防火早期处理能力和装备建设。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平安建设考评工作,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工作,建立健全预防和遏制黑恶势力犯罪长效机制。严厉打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犯罪问题,深入整治突出毒品问题。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打造具有肇庆特色的智慧新警务。深入推进固边工程,完善公共安全视频互联网系统应用和加强无线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建设。高质量推动平安肇庆建设,统筹推进战训合一的反恐实战指挥+训练平台建设。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进“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升级、困难派出所“精准脱困”和公安监管场所改造升级。建立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增强抵御意识形态网络渗透、打击遏制网络犯罪、防控网络新业态风险的能力水平。加大对违法无证建筑、群租、黑车、扬尘和垃圾运输等现象的整治力度,形成常态长效管理。大力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智慧化应用建设,坚持人防与技防相结合,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推进智慧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加大薄弱地区的网格化资源投入力度,加强信息互联互通,进一步加强网格化管理,推进大联勤大联动的深度融合,提升问题发现和处置的效率。加快智感安防区建设,提高封闭式居住小区和学校、医院智感安防区覆盖率。
加强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立应急救援航空场站网络建设(驻防基地),构建预防阻隔、预警监测、应急救援综合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和全国全省全市“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及时有效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建设市级城市安全平台,推动国家、省、市三级平台互联互通,开展智慧应急信息化建设。加强城市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落实城市各项安全要素。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建立法规预案标准体系,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参与建设珠三角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应急安全产业园,成立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大应急物资储备力度,建成省市县镇村五级互联互通的应急广播系统。进一步健全完善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及政策,推动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粤港澳大湾区(肇庆)气象灾害精细监测预警,推进“智慧气象”综合防灾保障工程建设,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立健全应急保障相关机制,全面落实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积极参与建立粤港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和应急协调平台,联合制定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大湾区应急合作能力。防范地震灾害风险,大力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应急物资保障。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围绕打造医疗防治、物资储备、产能动员“三位一体”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大公共卫生应急专用设施建设投入。强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建立储备产品目录和生产企业清单管理机制,科学调整储备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建立应急储备物资重点企业清单和重点用户机构清单,形成动态储备应急响应机制。优化产能协同保障和区域布局,增强医疗物资和装备的应急转产能力,与实物储备形成衔接有序、梯次支撑的保障合力。对短期可能出现的物资供应短缺,建立集中生产调度机制。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落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进一步降低群众用药负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强化生产、流通、使用、消费等环节的监管职能。按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要求,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落实企业在食品药品安全中的主体责任和政府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责任。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全面落实最严厉的执法、监管、准入、处罚、问责措施,建立行业诚信、企业自律的约束机制,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多渠道投诉举报和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
第十八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推动规划落实
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创新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增强规划约束性,强化监督考评,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规划编制实施的全过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党员和党组织在推动规划落实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快建立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的干部工作体系,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为实现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统筹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二节 加强规划衔接
要加强与国家、省发展规划的对接。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为统领,以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市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市、县各类规划共同组成全市规划体系。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目录清单和备案管理制度,除市委、市政府有明确要求外,未列入目录清单、备案的规划,原则上不得编制或批准实施。完善规划衔接机制,规范衔接程序,报请市委、市政府批准的规划,须事先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进行统筹衔接。
第三节 强化统筹落实“方法论”
市“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要逐年分解,形成中长期规划逐年落实、动态实施的机制。全面实施“上级政策+外地经验+肇庆实际”相结合的决策模式和市县领导挂点项目制、工作会商制、牵头单位负责制、一线工作法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形成部门联动互动、共融共促的保障体系,将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任务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落实责任到各地、各有关部门,明确责任主体,细化任务分工,定期跟踪检查,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坚持规划先行,强化科学管理,提高重大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制定一系列能够有效解决突出矛盾、营造公平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政策举措,对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政策进行市级统筹协调,确保政策基本统一、标准基本一致。
第四节 强化考核激励
建立健全差异化、精准化综合考评机制,对照国家、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考核,落实党建工作考核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有机结合,实施区域和部门差异化、精准化综合考评,构建起与区域发展格局相一致的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评结果运用,树立奖优罚懒的鲜明导向,激励广大领导干部担当作为。
第五节 重视评估监督
做好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强化结果运用,及时提出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提高社会参与度和民主透明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社会氛围。
第六节 强化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支撑
强化政策保障,构建各类政策与规划的协调协同机制,围绕产业、区域、土地、环境等重点领域,研究制定一系列保障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的政策举措,推动形成有效的政策预期和导向。强化项目支撑,以规划带动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围绕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和主要任务,谋划新建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项目,为规划实施提供重要支撑。
附件1
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注:
1. [ ]内为累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2025年绝对数按2020年价预计,增长速度为实际增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为实际增长。
3.森林覆盖率指标目标值,将根据省自然资源厅发布的最新国土三调森林资源数据进行修正。
附件2
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表(实施类)
单位:亿元
附件3
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表(谋划类)
单位:亿元
附件4
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目录清单
附件5
名词解释
1.“1+1+9”工作部署:中共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工作部署,第一个“1”是指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政治保证;第二个“1”是指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主动力。“9”是指9个方面重点工作:一是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二是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重点,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三是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加快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四是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五是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加快改变广东农村落后面貌;六是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为重点,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七是以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八是以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为重点,加快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九是以打好三大攻坚战为重点,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高质量发展重大关口的短板。
2.“六大工程”:指实施“立柱工程”,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实施“强链工程”,打赢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实施“优化布局工程”,推动制造业区域差异化发展;实施“强核工程”,大力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实施“品质工程”,强化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实施“培土工程”,持续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
3.“七大行动”:指产业大招商、土地大整理、项目快速落地、农业高附加值、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促进、暖企扶企强信心、高水平技工人才培育等行动。
4.产业招商落地攻坚“八大行动”:指机构机制健全完善行动、工业平台和招商项目倍增行动、优质企业增资扩产行动、全方位要素保障行动、项目审批验收代办行动、项目巡查全覆盖行动、安全生产保障行动、产业项目数字化监测行动等。
5.古端州•新活力“八大提升工程”:指府城保护与复兴提升工程、西江百里历史文化风光带提升工程、都市型产业及科教文创提升工程、城市更新及品质提升工程、环星湖旅游业态提升工程、道路交通提升工程、营商环境提升工程和放权强区提升工程等。
6.“一核四心全覆盖”:“一核”指肇庆新港物流核心集群(包括肇庆新区、肇庆高新区、四会、高要等物流集群);“四心”包括怀集、广宁、封开、德庆等物流中心;“全覆盖”包括城市配送站、农村综合物流服务站等。
7.“全域旅游十二大工程”:指“强中心”旅游一号工程、旅游品牌提升工程、星湖品质提升工程、乡村旅游培育工程、精品旅游建设工程、肇庆文化振兴工程、旅游风景道系统工程、自驾车营地工程、旅游厕所提升工程、全域智慧旅游工程、“引客入肇”旅游营销工程、文明旅游工程等。
8.“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指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指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安全住房有保障。
9.“三网一车”:指能源网、交通网、车联网和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
10.“双容双承诺”:指政府对产业投资项目实行双向容缺容错和承诺,容许企业相关审批手续先缺后补、政府工作人员容错,企业承诺按照有关程序分步补齐相关审批手续、政府承诺不加码验收,促进产业项目“先建后验”直接落地建设。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解读
- 一图读懂《365官网哪个是真的_365bet在线足球开户_beat365手机安卓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